信件内容 |
尊敬的贵德县城市管理局领导、尊敬的县长大人:
您好!我是一名从事广告设计工作 7 年的设计师,一直以来受辖区内多家商铺店主委托,为其新店设计门头招牌。作为长期深耕本地商业视觉设计的从业者,我始终秉持 “安全合规为基、特色创意为魂” 的原则,力求让每一块门头既能符合城市管理规范,又能彰显店铺业态特色、融入街区文化氛围,为城市风貌增添鲜活活力。但在近期的门头审批过程中,我遇到了一些困惑,也见证了店主们因审批流程产生的经营困扰,特此致信,希望能为优化门头审批工作提供一些参考。
此次争议的核心,在于门头设计的 “创意自主性” 与 “审批干预度” 失衡。以迎宾东路美甲店门头设计为例,我结合店铺 “美甲、美睫” 的定位,在符合我县城管中关于尺寸、安全距离要求的前提下,采用了暖色调+ 简约图标组合的设计 —— 既避免了强光污染,又通过独特的色彩标识让居民在街区中能快速识别店铺;同时为呼应周边老街区的烟火气,还在门头正面加入了同样的特色,兼顾美观与生态感。但在审批环节,工作人员却要求必须删除所有特色元素,统一使用 “白色平板底 + 黑色发光字” 的模板化设计,理由是 “便于统一街区风貌”。
这样的修改要求,不仅让设计师的专业价值被忽视,更直接影响了店铺的经营与街区的多样性。一方面,我历时两周反复打磨的设计方案,因 “必须按指定样式修改” 而失去所有创意亮点,最终呈现的门头与周边 店铺高度雷同,顾客难以通过视觉识别区分业态,之前的那些店主反映 “试营业期间已有多位顾客走错店”;另一方面,多次修改导致审批周期延长,原本计划月底开业的几家店铺,因门头反复调整推迟了近 20 天营业,直接承担了房租、人工等闲置成本,对小本经营的店主而言无疑是额外负担。
我深知城市管理部门推进门头规范的初衷 —— 是为了保障公共安全、避免视觉杂乱,维护城市整体形象,这一点我完全理解并支持。但 “规范” 不应等同于 “一刀切的模板化”,“统一风貌” 也不意味着 “扼杀所有创意”。当前部分审批环节中,过度干预设计细节、忽视专业设计逻辑的情况,反而导致了两个问题:一是街区门头陷入 “千店一面” 的同质化困境,失去了商业空间应有的辨识度与吸引力,反而削弱了城市风貌的丰富性;二是增加了店主的时间与经济成本,间接影响了本地营商环境的活跃度,与 “扶持小微企业、激发消费活力” 的政策导向存在一定矛盾。
基于此,我斗胆提出三点优化建议,供贵局参考:
第一,建立 “设计师 - 店主 - 城管” 三方沟通机制。在门头方案提交初期,可组织简短的线上沟通会,由设计师讲解设计思路(如色彩、元素与业态的关联性、与街区文化的契合度),城管工作人员明确核心审批标准(如安全材质、尺寸上限、禁止使用的元素),双方在合规框架内协商创意空间,避免后期反复修改。
第二,出台 “分级指引” 而非 “统一模板”。可根据不同街区的定位(如核心商圈、老社区、文创街区)制定差异化指引:核心商圈侧重 “视觉协调”,老社区侧重 “便民识别”,文创街区侧重 “创意包容”,明确各区域的 “禁止项” 与 “鼓励项”,既保障规范,又给设计留足灵活空间。例如老社区可鼓励门头加入 “便民提示图标”(如 24 小时营业标识、无障碍通道指引),既实用又有特色。
第三,开通 “设计合规咨询通道”。可在城管官网或政务 APP 上增设专栏,提供门头设计的合规指南,并开通线上咨询窗口,由专业工作人员解答设计师的疑问(如某类装饰材质是否符合安全标准、某类字体大小是否合规),帮助设计师在方案初期就规避风险,提高审批效率。
城市的风貌,既需要规范的 “骨架”,也需要创意的 “血肉”;门头不仅是店铺的招牌,更是城市文化的 “微名片”。作为设计师,我渴望能与贵局携手,在合规的前提下,为城市打造更多有温度、有特色的门头,既助力小微企业经营,也让城市更具活力与辨识度。
冒昧致信,若有不当之处,还望海涵。期待能得到贵局的回复,也愿尽己所能,为优化本地门头审批工作贡献绵薄之力。
此致
敬礼!
设计师:拉格加
联系电话:173******8840
日期:2025 年 8 月 29 日
|
用户登录
还没有账号?
立即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