站群导航

海南州人民政府

政府工作部门

各县政府

智能机器人
您的位置: 首页 >新闻中心>贵德新闻>详细内容

听“铁姑娘”们讲治黄造田的事(一)

来源:贵德县文联 发布时间:2022-04-06 浏览次数: 【字体:

序 言

黄河是中华民族的母亲河,孕育了古老而伟大的中华文明。自远古时代开始,贵德人民依黄河而居、繁衍生息,滋养了各民族守望相助、包容和谐的博大胸怀,培育了贵德各民族朴实无华、奋斗不息的实干精神,黄河成为贵德文化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贵德人民在与黄河长期拼搏、休戚与共的历史长河中,留下了一幅幅战天斗地的壮美画卷,谱写了一个个荡气回肠的感人故事。其中红柳滩大会战就是其中浓墨重彩的一笔。红柳滩大会战开始于1976年,结束于1978年,这段治黄造田的经历,为十年后贵德县开展大规模治黄造田工程蹚出了先路,积累了经验,是我县黄河治理历史上的辉煌篇章。这期间,涌现出了一支由16名共青团员组成的“铁姑娘队”,这支队伍年龄最大的23岁,年龄最小的13岁,在1976年为期40天的治黄造田工程中,流动红旗在她们的阵地高高飘扬了30多天,这支队伍用不畏艰险、迎难而上、勇创第一的干劲唱响了“谁说女子不如男”的响亮声音。县委书记白永栋曾深有感触地说:“贵德天生丽质,其实也不是天生丽质,现在的贵德是治理出来的,治黄造田的黄河大堤,是老百姓用架子车、用人力一铲一筐堆起来的,有了这个大堤,黄河才安静下来,真正成为造福贵德人的一条幸福河。”为讲好贵德治黄造田故事,树立贵德治黄造田楷模,延续贵德历史文脉,打造治黄造田“真干、实干、苦干”的贵德精神,我们推出在“治黄造田”工程中涌现出的铁姑娘队典型事迹,希望全县广大妇女进一步发扬团结协作、无惧无畏、吃苦耐劳、甘于奉献的“铁姑娘”精神品质,为把贵德打造成为青海省贯彻习近平总书记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重大战略部署样板县、示范县贡献巾帼力量。

为了心中那一抹红

——记“治黄造田”工程铁姑娘队队长陶秀兰

时值初春,我们围坐在一棵开得正艳的杏树下,聊起了河阴镇张家沟村铁姑娘队的过往。有风吹过,陶秀兰脖间的红围巾随风飘起,像极了她口中那面迎风招展的流动红旗。

初见陶秀兰,她白白净净的皮肤,不善言谈的局促,让我始终想象不出,她年轻时作为治黄造田工程中铁姑娘队队长时所表现出的果敢、坚毅和隐忍来自哪里。


在“远学大寨、近学大史家”的那个年代,陶秀兰作为张家沟生产大队年轻的团支部副书记,对村里的老党员李玉兰始终心存一份敬仰。她羡慕李玉兰能在社员会上大胆地表决心、说实话,敬重李玉兰干农活时始终干得比别人多而且没有怨言,羡慕李玉兰随时喊叫一起干活的十几个女人少扯闲话多干活、服从要求。也羡慕村里所有的女人都喜欢围着她转,有了困难第一个就想到李玉兰并能妥善解决的那份沉稳。

年龄还小的陶秀兰曾偷偷问母亲,李玉兰为什么那么与众不同,母亲笑着告诉她,李玉兰是共产党员,曾经对着党旗宣过誓的,每个人只要宣过了誓,不管多难都要去努力做到。从那时起,陶秀兰心里就埋下了一棵我一定要当党员,终有一天要对着鲜红的党旗宣誓的种子。

1973年,时任民兵连副连长、团支部副书记的陶秀兰央求村里有点文化的团支部书记替她写了入党申请书。从那时起,爱岗敬业的陶秀兰更加全身心带着村里6个年龄相当的姑娘,投入到村里的生产劳动中,早出晚归,乐此不疲。张家沟大队的队长看着几个姑娘干活吃饭都在一起,干起活来始终巾帼不让须眉。就要求她们学习山西省昔阳县大寨村的铁姑娘队,成立张家沟村铁姑娘队,要求她们在以后的生产生活中互帮互助,一起学习,一起进步。从这以后,张家沟村铁姑娘队的名字就这样叫开了。


1976年秋收后,河阴公社组织开展了历时三年的围河造田大干工程,全公社五个大队的两千多人参加了这次规模宏大的治河造田工程。陶秀兰作为铁姑娘队的队长主动请缨,带领本村16个姑娘背着简单的行装、扛着铁锨、十字镐,推着架子车,在参加完河阴公社组织的简短战前动员后,从县体育场出发徒步到红柳滩参加会战。

10月的天气已逐渐变冷,黄河滩地上冷风嗖嗖、黄沙漫天,两千多人的队伍像一条飞腾的长龙蜿蜒在土路上,荡起漫天的灰尘。在猎猎作响的红色队旗引领下,所有人想吃饱肚子、想过上好日子的信念和勇气依然不减,大家高声唱着《社员都是向阳花》《三大纪律八项注意》等革命歌曲,浩浩荡荡地向10公里外的红柳滩走去。当时这支豪情满怀、众志成城的队伍,在徒步前行、在没有任何机械设备的情况下用铁锨、架子车围河造田的壮举,在贵德县治理黄河河道、改善生态环境、增加农民耕地的历史上书写了一幅美丽的画卷,也为十年后全县展开大规模治黄造田工程蹚出了先路。

那年6月,陶秀兰的母亲离世,留下了5个尚未成年的孩子,父亲在县面粉厂任临时木工和修理工,不能时时照顾孩子。19岁的陶秀兰作为家里长女,主动承担起照顾4个弟弟妹妹的责任。当时陶秀兰最小的弟弟只有4岁,参加大会战时孩子离不开她,陶秀兰就毅然决然地背着孩子走上了围河造田的战场。

作为入党积极分子的陶秀兰在围河造田劳动中不甘人后,她一边照顾自己的弟弟,一边带领铁姑娘队背石头、拉土方、堵河水,干着和男人一样的活,睡着简易的地窝子,吃着掺和着沙子的大锅饭,姑娘们半夜三更常常被蝎子、蜈蚣咬醒,醒来后才发现没有一点油水的肚子比脑子醒得更早,胃里火烧火燎难受让她们时常熬不到天亮。

天还没有透亮,凌晨集训的哨子就会准时响起,这时候的陶秀兰早就起来了,弟弟还小,常常不能和她们同时起床、吃饭,大多数时候陶秀兰都是把馍馍和开水放在孩子的头跟前就带着队伍离开了,看着孩子一个人孤零零睡在窑洞,稚嫩得脸庞被晒得黝黑,陶秀兰心底就会涌出一阵酸痛。母亲去世后,四岁的弟弟好像一下子长大了,跟着她不哭也不闹,早晨自己睡醒后,吃点馒头,就跑到工地找她,每当在众多人群中看到姐姐的身影时,他就会安下心来,一个人独自在滩地上玩耍。

生活带来的困苦总会让人迅速成长起来。

陶秀兰把所有的精力都放在工作上,每天干活时总会主动承担最苦最累最难的活,还要照顾身体弱小的同伴,给所有队友打气、鼓劲。当一天的工作结束,大家都躺倒在床上休息时,她作为队长又得参加指挥部组织的每天一安排、每天一总结的工作会议、汇总每个小队每天的工作战绩、分析存在的困难、认领第二天的工作任务。回到窑洞后,几个姑娘就会聚在一起,商量第二天的分工,商量如何才能完成工作任务,确保已经拿到手的流动红旗不会落到其他队的手中。

那段时间,那抹鲜艳的中国红成为了铁姑娘队所有队员最向往的颜色,成为了她们奋斗和努力的方向,成为了一群小姑娘心底最深沉的秘密。

在陶秀兰和副队长的带领下,每天傍晚在会战现场响起的广播里,陶秀兰和她带领的铁姑娘队的名字从来没有落下过。在她们的共同努力下,近40天的会战中,鲜红的流动红旗在铁姑娘队战场上高高飘扬了30多天。

每当结束一天的工作,一身汗、一身泥、一身疲惫的陶秀兰,看着在窑洞前随风飘扬的流动红旗的那一抹红,一股自豪感和骄傲感就会油然而生,那一刻,陶秀兰觉得一天来所有的累和辛苦都得到了回报。

那年治黄造田工程快要结束的时候,陶秀兰成为了第一批火线入党的党员。当她和其他将要入党的社员一起站在已经筑出雏形的堤坝上,对着鲜红的党旗举起右拳宣誓时,她的眼泪随着誓言汹涌而出,几年来深藏在心底的那一抹中国红瞬间渲染了她的身心。她终于成为一名中国共产党党员了,她没有愧对自己的付出,没有愧对组织的培养。

陶秀兰坚信,只要自己无怨无悔地付出,所有曾经流过的汗、受过的苦都会随着时间一同流淌,成为自己终生享之不尽的福报。那曾经在窑洞前高高飘扬的一抹红也成为了她一辈子积极向上的力量和信仰。

作者|乜霞

分享到:
【打印正文】
×

用户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