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德县脱贫攻坚不断向纵深推进
2018来,贵德县始终把脱贫攻坚摆在首要位置,真抓实干、埋头苦干、咬定目标加油干,脱贫攻坚在问题整改和自我完善中不断向纵深推进,5个乡镇34个建档立卡贫困村6330名贫困人口顺利实现脱贫退出。
一是压实责任保指挥有力。抓脱贫攻坚重大问题专题研究制度落实,定期分析研判,先后召开20余次县委常委会、政府常务会、扶贫开发工作领导小组会议和周例会,不断促进脱贫攻坚各项措施落得下、推得快、见效益。党政主要领导遍访贫困村、贫困户,推动工作在一线掌握、问题在一线解决,117条建档立卡贫困村群众反馈意见建议有效推进落实。抓党组织晋位升级。创新设定科学有效的党支部考评标准,对全县122个村党支部实行精准的分类定级和整顿转化。抓扶贫领域腐败和作风问题治理。累计受理扶贫领域问题线索38件,给予党纪政务处分29人,开展约谈30余人(次),通报曝光扶贫领域典型案例10起,释放了严厉惩治扶贫领域腐败问题的强烈信号。
二是发展产业保增收减贫。按照“一村一策”“一户一法”工作思路,累计投入资金1.36亿元,实施到户产业、扶贫产业园、旅游扶贫、村集体经济“破零”等项目。累计发放“530”小额贷款8534.1万元,贴息274.49万元;农牧业信贷担保贷款1.05亿元,使涉农企业、专业合作社等农牧业经营主体融资难、融资贵问题得到初步解决。紧紧抓住被列入电子商务进农村综合示范县的契机,已在23个建档立卡贫困村建设了电商服务站点,并开展贫困户电商普及化培训489人(次)。
三是补齐短板保发展提速。累计投入资金15.4亿元实施建档立卡贫困村道路硬化、饮水安全、生产生活用电、医疗卫生保障、三网通讯信号、学前教育等基础设施新改建项目,硬化路面749公里、砂路317.2公里,中小桥梁71座,解决36个村1.41万人的饮水安全,提档升级51个村的医疗卫生条件,供电可靠率达98%,综合电压合格率达99%,光纤进村率达85%,新建教学点3个,新改建幼儿园59所,实施危旧房改造5660户,其中建档立卡贫困户745户。投资2.29亿元实施易地搬迁1296户,涉及贫困群众4964人,并同步配套了水电路等基础设施。
四是改善民生保生活提质。实施贫困村幼儿“免除保育费、教育费+生活费”的“2+1”免费计划和大校结对帮扶小校计划,已有25名教师到乡村学校支教。扎实开展健康扶贫,贫困人口就医“六减”和大病医疗保险政策得到全面落实,贫困群众医疗保险、养老保险参保率均达到100%。落实生态管护员岗位1923个,发放报酬4153.6万元,实现了生态保护与精准脱贫有效衔接。加大控辍保学力度,实现了贫困户无因贫辍学的目标。加大技能技术培训力度,基本实现了有意愿的贫困户至少1人接受技能培训。完成建档立卡贫困人口保险扶贫工作,实现保险扶贫全覆盖。
今年,贵德县将实现深度贫困乡镇常牧镇9个建档立卡贫困村为主的3193名贫困群众脱贫退出、全县脱贫摘帽。对照目标、标准,我们清醒的认识到,一些区域性问题仍需长期关注、持续发力。一是自我发展能力不足。贫困人口文化程度普遍偏低,特别是深度贫困地区贫困群众思想观念相对滞后,缺乏主动脱贫和自我发展的内生动力。二是产业发展资金保障难度大。如,常牧镇是全县唯一一个以牧为主的地区,草地畜牧业是该区域的传统产业,结构单一,且生产周期长、见效慢,加之产业链条短,发展基础不牢,市场竞争力较弱,选择脱贫产业有较大难度。三是思想脱贫仍需加强。部分贫困户过度依赖扶持政策,不愿意脱贫的现象依然存在。
下一步,贵德县将结合实施乡村振兴战略进一步加大精准脱贫力度,重点做好四项工作:一是全面落实扶贫政策保障。把解决“三保障”作为深度攻坚的根本前提,强化各项扶贫政策与保障政策之间的有效衔接,切实发挥好社会保障政策的最大效应,努力实现既帮扶脱贫又防止过度福利化。认真落实《关于加快推进常牧深度贫困地区脱贫攻坚实施方案》《贵德县深度贫困地区脱贫攻坚三年行动计划》的既定任务,打好这场硬仗中的硬仗。二是持续巩固脱贫成果。持续组织实施好产业发展、转移就业等“九个一批”专项行动计划和十个行业扶贫专项方案,按既定目标实现摘帽。注重开发式扶贫与保障性扶贫的有效衔接,加快建立稳定脱贫长效机制,保持政策连续性、稳定性。对边缘户,一方面,通过每年的动态调整,将符合条件的新致贫人员纳入建档立卡范围,落实相应的扶持政策,另一方面,通过培育壮大集体经济、扶贫产业项目等带动增收。三是激发贫困群众内生动力。进一步加强政策引导,深化“思想脱贫”“素质脱贫”。发挥好包村领导、驻村工作队和第一书记“三支队伍”作用,既要坚持目标标准,又要防止吊高胃口,突出抓好普惠性工作,不断激发脱贫致富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四是狠抓扶贫领域作风建设。始终保持从严监管、从严执纪的高压态势,坚决杜绝“假脱贫”“被脱贫”“数字脱贫”等问题发生,做到廉洁扶贫、阳光扶贫。
用户登录
还没有账号?
立即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