豆后漏村里的扶贫故事
秋日里,贵德县常牧镇豆后漏村三社羊吉才让正在他家的新居院落里忙碌。作为扶贫易地搬迁户之一的他,去年享受到了政府9万元的补偿资金。在暖阳下,他家的八间新房一字排开,主人把房间的里里外外收拾得干净而又整洁。

羊吉才让家中共有六口人,他的一个孩子已经上大学了,小儿子还在县城上学。家中有八亩地,主要种植小麦、油菜一类的作物。农闲的时候,他也到县城去打零工,赚一些钱来贴补家用。由于经济收入的单一性,决定了家中经济负担较大。不过,他家作为建档立卡的贫困户之一,享受了最低生活保障金等优惠政策。他说,等孩子大学毕业后有工作了,家里的条件就会得到改善。
寒暄之余,羊吉才让的妻子端上来了一大盘自家烤制的馍馍,倒上了一杯杯滚烫的茯茶。豆后漏村里的村委会主任尕藏加,拿起一块块焦黄的馍馍,让记者尝尝自家麦子的味道,说是用发面做的,没有放一点发酵粉。说完,自己拿起一块,放进嘴里大口咀嚼起来。
尕藏加边吃边给我们说,村子周围有一条小河,当地人叫“嘉嘉柔姜”,原先村里人都住在河的东边。由于地处山根旁,每年都会遭遇泥石流的侵袭。大家想搬迁到河西面的台地上,但高额的费用面前只能望而却步。后来,在贵德县扶贫局的大力帮助下,先后有25户人家搬了过来,住进了新房子,每户享受到了9万元的补助。剩余的农户,今年也预计将全部搬迁。
“对于村里人来说,盖房子是最大的支出,会花去家中所有的积蓄不说,还要欠一屁股债。现在好了,大家最大的难题解决了不说,还搬到了交通便利的公路旁,去县城打个工方便了很多。原先的宅基地我们准备恢复成耕地,每家每户还能多出来一些田地,也能增加一些收入。”尕藏加说。
豆后漏村位于常牧镇最偏远的地方,与尖扎县接壤。这里由于独特的地理位置的缘故,农牧民收入水平不高。这些年,在当地党和政府的大力支持下,群众生活水平不断得到提高。尕藏加说,后期他们村将建一些专业合作社,系统地发发展养殖业,拓展收入渠道。
从尕藏加的讲述中和羊吉才让幸福的表情中不难看出,他们怀着对生活的无限憧憬。同样,对民族团结有着深刻的认识。因为,身边切切实实的变化中他们感受到了团结带给他们的实惠。
贵德县位于青海省东部,海南藏族自治州东南部。这里是全州乃至全省民族成分最多、杂居程度最高、交往交流交融最频繁的地区。长期以来,当地各民族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创造了贵德独特灿烂地方文化、民族文化和民俗文化,培育了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最广泛的社会基础。
贵德县扶贫局局长郭福先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说,当地产业扶贫、整村推进、易地搬迁等扶贫攻坚措施有序高效实施,“两线合一”精准识别工作全面完成,9个一批和专项扶贫、行业扶贫、社会扶贫三大工程全面得以推进。
“在扶贫工作中,我们精准选派第一书记指导精准扶贫,‘第一书记’和扶贫驻村工作队紧紧围绕‘定调子、选路子、出点子’的工作思路,累计帮助贫困村建立种养殖专业合作社9个,争取扶贫项目46个,落实资金5372.4万元,打造一村一品主导产业村12个。”郭福先说。
贵德,母亲河孕育的一片圣洁的土地。千百年来,生活在这里的不同民族的人,在大河的怀抱中休戚与共、繁衍生息,创造了灿烂辉煌的历史文化。同时,也谱写了一曲曲感人的团结之歌。
团结就是力量。无论在计划经济时代,还是在市场经济大潮,团结所迸发的力量,始终是一个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的不懈动力。今天,对于多民族聚居的贵德县而言,各民族团结一心,与全国同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显得更加迫切、尤为重要。

来源:青海在线网(作者:祁万强)
用户登录
还没有账号?
立即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