尕寺村的昨天和今天
记者/才让本
“沿着大路进到尕寺,焕然一新真漂亮,路灯林立道宽敞,文化广场把戏唱……”共和县恰卜恰镇尕寺村村民将最想表达的话编成顺口溜,道出了近年来尕寺村翻天覆地的变化。
走进尕寺村,一幢幢二层小楼伫立在干净整洁的道路两旁。在村民马亥乙麦家,他正在保养去年新买的大货车,眼前这个“大宝贝”,是马亥乙麦一家四口人的“靠山”,仅去年一年,这个“大宝贝”就给他家挣了十几万。“村里这几年的变化很大,家家有产业,户户有收入,村民们的日子过得很舒心。”马亥乙麦告诉记者,过去,尕寺村村民靠打工为生,收入微薄。
6年前,尕寺村村民们的生活状况并不乐观,由于村里可利用耕地较少,村民们以打工为生,村容村貌也非常不好。
如何让村民们富起来,让村子变得美丽,一直困扰着村“两委”班子。
“养奶牛。”,大伙儿向村“两委”建议,养奶牛卖牛奶是致富的不错选择,村“两委”班子采纳了大家的建议,开始建厂、购奶牛……可好景不长,由于饲料贵,加上技术人员缺乏,奶牛养殖没有发展起来,村“两委”班子决定产业转型。
经过调查研究发现,尕寺村村民在发展餐饮业和运输业方面有很多便利条件,认为干这些行业是致富的好办法。于是,村“两委”班子邀请做餐饮和运输行业规模比较大的村民向大家介绍经验,动员大家积极创业。
一年、两年、五年……经过努力,很多村民从一开始的“小大小闹”变成了小老板,再到现在的大老板:他们中间有些人在内地大城市开拉面馆,有些人养了大货车。
尕寺村五社社长马有德是村里第一个去内地开拉面馆的村民,这几年他成了村里的致富带头人。每天他都到村民家中转一转,掰着手指头算着账:“原来打工一个人省吃俭用一年挣5万,现在去内地开拉面馆,月收入就有三四万元,照这样下去离小康日子就不远了。”
“腰包鼓了,就得把村容村貌搞好,谁都愿意住在干净舒适的地方。”马有德告诉记者,村子颜值高了,大伙儿心情也舒畅了。“村里的绝大部分村民现在都挣了钱,买了小车。”村民马亥乙麦在上海开了三家拉面馆,一年下来能挣上百万。
群众富了,硬件有了,生活“软件”不能拉后腿。每晚,村里的太阳能路灯就亮了起来,村民们聚集在文化广场上健身下棋,共叙美好明天;而宽敞明亮的党员活动室,为村民的闲暇生活添了新的去处。
经济发展了,生活富裕了。眼下,尕寺村还有更多的打算:普及环保知识,让每个村民都重视环境卫生;营造团结互助的氛围,让每个村民都成为民族团结创建参与者……
6年前,昔日人们印象中“脏乱差”的尕寺村,被眼前的“净齐美”取代。在镇看得见青山绿水,在乡村感受得到现代气息,一幅美丽繁荣新城乡的图景像尕寺村一样正在共和县各地生动展开。
用户登录
还没有账号?
立即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