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德县举办农牧业结构调整暨重点涉农项目现场观摩活动
近日,贵德县委、县政府举办了为期2天的全县农牧业结构调整暨重点涉农项目现场观摩会。县四大班子主要领导及各乡镇、各涉农部门和金融机构等50余人对6个乡镇蔬菜种植、特色养殖、农畜产品加工、智慧农业以及生态畜牧业等一批具有代表性的项目进行了现场观摩。
今年以来,贵德县紧紧围绕打造“全省沿黄经济带高原特色现代农牧业绿色产品核心区”这一目标,以农牧业增产和农牧民增收为核心,坚持不懈调结构、转方式、强基础、促增收,使全县农牧业区域布局更趋优化,发展基础不断夯实,生产能力明显增强。全县农牧业发展呈现出四大特色:一是综合生产能力明显提升。实现农牧业总产值2.19亿元,完成农牧业固定资产投资7469万元。全县农作物总播种面积19.3万亩,其中粮食作物9.8万亩,油料作物4万亩,蔬菜2.4万亩,粮、经、饲三元比例调整为51: 33: 16。冬小麦已完成收割1.7万亩,占播种面积的41%。全县牲畜存栏50.43万头只,出栏14.1万头(只),贩运13.4万头(只),家禽存栏21.7万羽,生猪存栏1.38万头,实现肉蛋奶产量3126吨、1649吨、4156吨,牲畜总增率、出栏率、商品率分别达到40.6%、27.9%和22.6%。投放水产种苗30万尾,水产品产量达到360吨。“互联网+”生态智慧农业示范园区、50栋节地型蔬菜温棚等10项项目已开工建设,完成固定资产7469万元。积极推进土地、草场流转经营,上半年,流转土地5000亩、草场6万亩,累计流转土地8.3万亩、草场8 7万亩,分别占土地、可利用草场总面积的42.3%和24%。二是适度规模经营取得明显成效。按照“调结构、转方式、增效益”的要求,扩大特色农产品种植面积,促进生产要素向特色化、科技化、规模化转变。创新农牧业经营业态,扶持培育易稼源设施蔬菜采摘园、玫瑰花种植基地等示范园区,推动休闲观光农业发展。在巩固现有的3个千亩以上、10个百亩以上露地蔬菜种植基地的基础上,种植露地蔬菜2.06万亩;组建农牧民专业合作社14家,家庭农牧场45家,使全县专业合作社和家庭农牧场总数分别达到341家和161家;新增省级认定标准化规模养殖场6家,使全县省级标准化规模养殖场总数达到54家。三是农牧业经营体制改革深入推进。加快推进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确权登记颁证工作,完成7个乡镇第一轮耕地面枳确权结果公示。全面推进草原承包到户工作落实,完成了草场承包测绘工作招投标等工作。加强农产品质量监管,建成5个乡镇农产品质量检测站,配置检测设备,使农产品质量检测体系逐步完善。加快推进电子商务进农村步伐。组建了青海百蔬园电子商务中心,布置网点24个,并与党报物流合作,开展农畜产品直配、放心农资下乡和休闲农业网上营销活动,为加快农产品流通发挥了积极作用。组建青海省农牧业信贷担保有限责任公司贵德分公司,受理申请担保62家,总额达8085万元,发放贷款670万元。做大做强县盛农农牧公司,流转土地1698亩,并与青海西通公司合作,投资1.98亿元建设“互联网+”生态智慧农业示范园区,壮大了公司资产规模。四是农牧业利益分配更趋多元。认真落实新一轮草原补奖机制和生态管护工作责任。新增草原管护员1287名,全县现有生态管护员1573名,其中公益林护林员163名,人均收入标准为21600元/年,仅此一项,就可使全县1500多户建档立卡贫困户实现稳定脱贫。充分发挥龙头企业和合作社参与脱贫攻坚的主观能动性,建成百蔬园电商中心、三兄弟种养专业合作社、秀宝藏香猪种养专业合作社等一批典型示范点,在带动贫困户就业、促进群众增收、推动精准扶贫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完善保底分红、按股分红等多种利益分配新模式,投资690万元通过贫困户量化折股方式入股到家庭牧场、专业合作社、龙头企业等14家经营实体,累计带动贫困群众就业1750人(次)。整合资金850余万元,实施常牧镇拉德村生态畜牧业合作社生产设施建设项目和高效养殖技术推广等项目。同时,积极筹建拉德村扶贫产业园,组建生态畜牧业养殖、畜产品加工、藏绣加工、藏服加工和劳务输出五个小组,取得了显著成效。
用户登录
还没有账号?
立即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