站群导航

海南州人民政府

政府工作部门

各县政府

智能机器人
您的位置: 首页 >新闻中心>贵德新闻>详细内容

贵德县四项措施认真抓好防灾减灾工作

来源:贵德县人民政府办公室 发布时间:2017-08-02 浏览次数: 【字体:

今年以来,贵德县切实按照防灾减灾救灾工作要求,认真贯彻落实省、州防汛抗旱工作会议和防灾减灾救灾工作会议精神,汛期防灾减灾各项工作进展顺利,呈现出责任落实到位、人员安排合理、措施落实有力的工作局面。

一是狠抓机制建设。县委、县政府将防灾减灾救灾工作作为确保群众生产生活不受影响,确保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内容,坚决杜绝麻痹大意、心存侥幸思想,按照“预防为主、防救结合”的原则,健全完善防灾减灾、防汛抗旱组织机构,及时召开防汛抗旱和防灾减灾工作会议,并逐级签订相关责任书,逐一核实重点河道、水库、小水电站和山洪泥石流险段的防汛责任任务,做到了组织保障到位、责任落实到位。严格执行24小时值班制度、领导带班制度和重要情况报告制度“三项制度”,妥善安排好双休日和节假日值班工作,做到了应急值守机构健全、人员到位、信息畅通。特别是严格落实领导干部值守责任制,遇有灾害发生,值班领导第一时间赶赴现场开展核灾、救灾工作,确保了各类灾情第一时间防控、第一时间处置。同时,在修订完善《地质灾害防治应急预案》《贵德县防汛应急预案》《贵德县山洪灾害防御预案》的基础上,针对霜冻、冰雹、洪灾、雪灾等灾害每年在贵德局部地区发生的现状,认真按照《贵德县防灾减灾“十三五”专项规划》要求,提出了“194”工作目标,即:达到一个基本目标,自然灾害发生8小时内,保证受灾群众基本生活得到初步救助;加强灾害信息管理能力、灾害预警预报能力、基础设施防灾减灾能力、灾害应急救援能力、城乡社区综合减灾能力、防灾减灾社会参与能力、防灾减灾宣传教育能力、突发灾害综合应对能力、灾后倒房恢复能力。九大建设,实现应急救援体系反应能力、自然灾害防御能力、防灾减灾管理水平、群众灾害防范意识四个提高,有效提高了防灾减灾救灾的针对性、科学性和可操作性。

二是狠抓隐患排查。按照“政府主导、部门联动”的原则,县防汛办组织各乡镇、灌区管理等单位联合开展人畜饮水工程、水库涝池、渠道和提灌站安全检查,并对东河、西河、龙春河等重点河道防洪堤进行专项执法检查,重点整治向河道内乱倒建筑垃圾、非法采挖砂石料、载重车辆违规通行等行为,做到了责任人、管理措施和事故责任追究“三落实”。民政部门对救灾物资储备库进行安全点验和仓储消防、监控等设施安全检查,严防火灾和物资霉变等事故发生。国土部门对全县15处重点地质灾害隐患点进行不定期巡查。并在尕让、新街、常牧等隐患点所在乡镇、村指定了16名检测员,期间,共签订《地质灾害防灾工作明白卡》16份,发放《地质灾害防灾避险明白卡》92份。在河阴、新街、拉西瓦、尕让、常牧等地质灾害易发区设立了地质灾害警示牌7块。同时,在需避灾搬迁地质灾害隐患点河阴镇北山柳树湾区域,安装了滑坡预警伸缩仪,为受危胁群众指定避险撤离地点路线,并指派专人在汛期进行每日巡查,搭建了临时避险活动板房。拉西瓦电站和尼那电站每日向县防汛办报送黄河下泄流量,防汛办在下泄流量高于1600立方每秒时及时通知黄河大堤管理单位进行巡查,在水车广场、经筒广场和航运码头等沿黄景点划定防洪安全区,设立了水位警戒标识,并检查全县涝池、排洪沟、河道、在建工程和重点涵闸安全运行情况。乡镇政府在山体滑坡危险区和地质灾害易发区设置了警示标示。特别是充分利用45个自动气温雨量站、1个六要素气象站和4个自动水位监测站,7个乡镇和68个村级预警广播站监测预警指挥平台和东河、西河、龙春河、尕让河重点部位的视频监控进行雨量监测、雨情分析及水位监测。水文、气象、通讯等部门定期提供准确可靠的数字参考依据,做好与重点建设项目施工单位的沟通协调,构筑群防群治体系,确保防汛期间通讯、电力畅通,为汛情上传下达提供信息保障。

三是狠抓物资应急储备。为做好汛期物资储备工作,县水利局投资100万元,建成1100平方米的防汛物资储备库一座,应急物资储备严格按照防大汛的要求,目前库存管径塑料管、焊管、发电机、移动电站、编织袋、水泵等各类物资30余种。县民政局调运储备了面粉、大米、清油、棉被、大衣、帐篷等生活物资。同时,与县贵德县梨都面粉厂、保宁面粉厂及贵德县宜百佳超市、五洲生活超市签订了购置救灾面粉、食用油等生活用品协议,待救助时随时可以购置救灾物资。

四是狠抓宣传教育。利用广播、电视、报刊等宣传载体,做好《水法》《防洪法》等法律法规的宣传学习,特别是在易发生山洪和泥石流的危险区域,开展地质灾害防灾科普知识宣讲、防御知识培训,发动干部群众落实预警预报措施,增强了全社会依法治水、防灾减灾意识。同时,组建民兵防汛抢险专业队伍8个,开展演练活动,保证关键时刻拉得出、用得上、打得胜。组织灾害风险区部分村社群众开展了山洪灾害防御演练,通过时间、路线、内容、对象全程模拟,对操作程序、疏散要求、注意事项逐一讲解,使群众掌握了在危险中迅速逃生、自救、互救的基本方法,提高了实际应对和处置突发安全事件的能力。开展了救灾物资紧急调运和“国家自然灾害灾情管理系统”收集录入模拟演练,规范灾情报送和灾情评估流程。

分享到:
【打印正文】
×

用户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