芦苇荡里的致富路——记带领群众致富的贵德县尕让乡二连村党支部
特约记者/刘伟
贵德县尕让乡二连村,距离县城15公里。据村里人说,因为以前有驻军某部二连官兵在此驻扎,此地便得名二连村。全村共150户570人,北靠地质公园,南倚黄河,发展乡村旅游,有着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和地理优势。
近年来,贵德县旅游业发展势头迅猛,各类旅游产品层出不穷。乡村旅游顺势而起,已成为本土经济新的增长点。对产业结构调整、转移劳动力、脱贫、就业等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旅游经济功能逐渐显现。
见到村支部书记刘文玉时,他刚从县城办完事,风风火火地回到村里。还没顾上喝口水,就迫不及待地拉着我们去参观二连村人引以为荣的“湿地景区”。一社社长王佐成在一旁风趣地说,自从2011年刘文玉担任村党支部书记以来,“两委”班子在他的影响下早已养成了这种快节奏。
村委会文化广场前,一条笔直的硬化路一直延伸到远处。两侧,成片的油菜花、大丽菊竞相开放。行走在其中,置身于花海,不得不赞叹规模化种植的魅力。
刘文玉指着脚下的硬化路说,以前这条路只有4米宽,现在加宽到10米,长1000多米,从广场一直通到黄河堤岸。村里发展旅游产业,县、乡两级政府非常重视,从修路到项目规划都给予了很大的支持。现在路修好了,平台也搭建起来了,能不能在这条路上增收致富是对二连村一个新的挑战。
路的尽头是一片芦苇荡,漫灌的水域连成一片,一丛丛芦苇随风摆动,七八只野鸭、水鸟浮在水面四处寻找食物,一条防洪坝将这片湿地与对面的黄河隔开,两种原生态自然景观映入眼帘,令人心旷神怡。“二连村位于贵德国家级湿地公园核心区,现有100多公顷耕地面积和50公顷水域,是全县黄河沿岸水域面积最大的一个村,也是我们发展旅游产业的优势条件。目前我们正在积极寻找合作伙伴开发湿地旅游项目,有水产养殖、垂钓、划船等,从而带动全村的农家院经济。”
据刘文玉介绍,两年来也有很多人来到二连村谈合作项目,在村支部开会研究时,只要不具备开发资质就会被一票否决。“大家对生态保护的观念很强,群众要增收、产业要发展、湿地更要保护。所以说村里的大事我一个人说了不算,必须先由支部大会通过才行。”
“坐等合作,不如自己先干起来!从2014年开始,我们就开始为发展乡村旅游产业做起了准备工作。”刘文玉说。
打造千亩梨园、种植观赏花卉、整治村容村貌;请专家、跑项目、找资金。在村“两委”一班人的努力下,一个个项目开始落地实施:
投资90万元完成人畜饮水管网和农田灌溉渠道改造工程;投资45万元安装太阳能路灯70盏、农户太阳能热水器150套;投资10万元修建村级卫生室3间;依托“美丽乡村”建设项目完成村级文化广场建设、全村危旧房改造和拆墙透绿等工程。几年来,二连村旧貌换新颜,村容村貌得到有效改善。
然而“硬件”上去了,“软件”问题又接踵而来,对于世代以种地为生的农民来说,转型旅游服务业并非易事。群众对此有的观望、有的质疑,各有各的担心。
“群众的担心并无道理,可是让大家增收致富,发展乡村旅游产业是我们二连村的唯一出路。这个时候我们党员必须要起到带头作用,群众才能心服口服地跟着咱们干。”
在村党员大会上,刘文玉一边动员党员发挥榜样作用,一边带头将自己的50多万元积蓄投入到了合作社。在他的带领下,全村27名党员纷纷流转土地入股合作社,不到一年,合作社就流转了全村近70公顷土地。“作为村党支部书记,我必须要带这个头,否则就没有说服力。现在千亩梨园和花卉种植园已基本成型,这其中村里的党员发挥了非常重要的作用。群众看‘两委’,‘两委’靠党员,如果没有他们的支持,这些项目也就无法实现。”
回到村委会办公室,刘文玉拿出《二连村生态湿地度假村项目规划》给大家展示。“目前村里的旅游产业才刚刚起步,接待能力不够,所以现在还不敢招揽游客。下一步,我们将动员群众大力发展家庭宾馆和农家院,同时,我们计划从硬化路延伸修建一条观光长廊一直到湿地中心地带。项目一旦实施,这就是我们二连村的致富路!”刘文玉指着规划图中的一大片芦苇荡,自信地说道。
用户登录
还没有账号?
立即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