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明新风吹遍王屯村
本报记者/肖玉珍
巷道干净整洁,垃圾桶旁不见垃圾;村民热情友好,笑容可掬;傍晚的村庄,跳舞的妇女、休闲的老人,呈现出安乐祥和的景象……行走于贵德县河东乡王屯村,和谐图景颇为动人。
“这里每天都有文明的故事发生。”5月15日,河东乡组织委员李海霞说,在2011年,王屯村被中央精神文明建设指导委员会评为“全国文明村”,2015年继续保持此荣誉,为了这个荣誉全村人齐心协力,村容村貌都发生了很大的变化。
王屯村是我州人口最多的一个村庄。近些年王屯村的名声在外,劳务输出是王屯村的最大亮点。村“两委”班子利用村里丰富的劳动力大做文章,邀请技术人员在村内举办钢筋工、瓦工、电焊工、烹饪、农机驾驶、墙体粉刷等培训班,提高外出务工人员增收致富的技术含量,积极调动群众参与劳务输出,鼓励群众摆脱耕地束缚,到外地务工增加收入,已累计输出劳务19420人次(其中省外9620人次),累计务工收入达18400多万元,每人年均创收9000多元。
有钱了,日子富裕了,村民的精气神也发生了明显的变化,以前喝酒打架的事情时有发生,现在村里没有闲人了,大家忙着挣钱,从原先的外出务工的单一产业链,如今带动起了村里的养殖和种植链条,资金有了,眼界开了,想法就有了。在鼓励群众外出务工的同时,村支部相继研究制定了农田集中统一灌溉、村民盖房互相帮助、“红白”事由各社统一参与处理等村规民约,既解除了外出务工人员的后顾之忧,又营造了村风正,民风淳、大家事,齐帮忙的村级管理氛围。
“都说现在的时代好,党给我们盖新房,党问暖来党问苦,党把我们放心上……”还没走进村民宋天锦的家中,大老远就听见了他自弹自唱的民间小调。不仅如此,他还和村里的几位老年人一起组织了个文艺队,内容也很丰富。宋天锦告诉记者,他现在最大的心愿,就是让更多的人都看看我们王屯村老年人的精神风貌。其实,像宋天锦这样的“文艺老人”在村里还有不少。
“现在谁都知道我们村是全国文明村,我们村里的每一个村民都倍加珍惜这个荣誉,也吸引周边的人前来休闲”。王屯村党支部书记侯生祥说。利用全国文明村的荣誉,村民主动配合,积极探索,利用二胡、唢呐、笛子、表演服装等器材,将自娱自乐与开辟农民增加收入渠道相结合、读书看报与提供致富信息相结合,编写青海民间小调歌曲,排练演出,丰富了农民群众的精神文化生活,展现了群众积极向上的精神风貌,浓郁的文化氛围对积极推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起到了很强的促进作用。
现在,王屯村在文明建设上不断上水平、上档次,经济持续发展,老百姓的幸福指数得到新的提升。
用户登录
还没有账号?
立即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