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永灵:小康路上绝不落下一个人
贵德县新街回族乡属州列贫困乡,全乡9个村委会中有5个重点贫困村。长期以来,该村的群众生产生活都来自于人均1.7亩的水浇地,加之新街地区群众长期生活在封闭环境中,发展意识不强,等靠要思想严重,这些客观的现实,决定了新街乡贫困面大,程度深,发展难度大,扶贫难度更大。
作为扶贫攻坚的主要责任人,如何使党的政策在新街这个欠发展地区落地生根,对2012年新任乡长的马永灵来说是一个挑战。马永灵带头学习领会上级党委、政府关于精准扶贫方面的政策精神,组织带领班子成员采取入户实地调查、召开座谈会、群众大会、分析汇总,全面分析掌握贫困现状,对存在的问题进行了深入解剖,认为因病、因学等原因致贫群众大多都依靠政府救助,发展产业势在必行。
要彻底实现脱贫就要立足实际谋发展,通过发展优势产业来拔穷根。为此,乡党委、政府结合本乡实际,落实“一村一品”产业发展扶贫模式,引导贫困户参与,不断加快脱贫步伐,按照把新街回族乡建设成“贵德现代农业示范乡”为目标,充分发挥区域比较优势,大力发展油菜、马铃薯、蚕豆、果蔬、中藏药材、花卉牦牛、藏羊、土鸡、饲草十大特色产业。通过调结构、抓特色、转方式,农牧业走向跨越式发展之路。
记者了解到,目前,通过新街回族乡广大干部群众的努力,全乡共成立13个种养殖业专业合作社,注册商标2家,380户群众入社。已建成春小麦、马铃薯为主的粮食作物基地6099亩;万亩油菜之乡基地11804亩(其中双低油菜6125亩);投资30万元,带动麻吾村179户群众的苞谷杏果品基地250亩;长白葱、红笋、娃娃菜、荷兰豆、蒜苗、胡箩卜等为主的绿色有机露天蔬菜基地3047亩;藜麦、玛咖为主的有机保健品基地1000(其中藜麦700亩);玉米、蚕豆、燕麦为主的饲草基地4910亩。并且通过引进企业、专业合作社大规模流转土地,有效解决了农村剩余劳动力1000余人的就业问题。
2015年鱼山村蒜苗种植亩均产值突破万元,部分群众一年摘掉了贫困的帽子。鱼山村支部书记李德龙说:“马乡长在我乡产业结构调整中,像关心自己的子女一样呵护产业发展。在种植结构上他带领村干部到外地调研考察,将蒜苗种植作为我村的主导产业,在怎么种上他经常到田间地头了解蒜苗长势,发现蒜苗得病,及时联系技术人员现场指导;在销售问题上,他带领我们到西宁、兰州等地跑市场、引客商。现在我们成功了,群众收入增加了,精神面貌发生了变化,也找到了产业致富之路,回家种地的人也多了。”
展望未来,马永灵坚定地说:“开弓没有回头箭,我们将牢记总书记‘天上不会掉馅饼,撸起袖子好好干’的嘱托,在扶贫的一线,为贫困群众脱贫做出一份自己的力量。”
目前,新街乡各村“一村一品”产业基本形成,贫困户参与面不断扩大,共有123户贫困群众走向产业扶贫发展之路。马永灵的辛勤的劳动也得到了组织和群众的认可,他自己也于2015年被评为全省扶贫工作先进个人。
用户登录
还没有账号?
立即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