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德县“1234”工作法打造大史家党员教育培训实践基地
贵德讯(通讯员 王青成)为填补海南州党员教育培训实践基地建设“空白”,有效解决党员教育培训形式单一、内容简单、效果不够理想等现实问题,贵德县坚持把党员教育培训作为加强基层党建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和基础保障,创新“1234”工作法,在河阴镇大史家村建立“培训基地+村史展馆+集体经济”为主的“四型”党员教育培训实践基地,构建“强化组织建设、弘扬先辈精神、调整产业结构、群众共享成果”的党组织发展模式。
树牢“一面旗帜”,筑牢执政之基,发挥组织政治功能。深刻把握大史家村党组织建设典型品牌和巨大变革中的示范引领这一优势资源,以挖掘“党性教育”资源、转型壮大集体经济、农家乐经济提档升级为主线,继续培树“脚踏实地艰苦创业代代争人先,科学谋划众志成城时时党旗红—“树立模范,品味经典,黄河岸边‘永不褪色的旗帜’”的大史家精神,坚持不懈发展壮大村集体经济,努力增加群众收入,注重改善民生保障,从创新教学模式、建强师资队伍、归集实物史料、延伸培训链条等方面入手,打造县级系列红色党性教育培训平台。
建立“两项机制”,强化项目保障,推进工程早日竣工。一是强化组织领导。及时成立以县委书记任组长,县委常委、组织部长和县政府分管领导为副组长,县旅游管委会、县旅游局、县住建局及河阴镇党政主要领导、大史家村“两委”主要负责人为成员的基地建设领导小组,定期或不定期听取工作汇报,全面负责开展相关工作,及时协调解决工程建设中遇到的实际困难和问题。二是落实部门责任。进一步明确各单位主体责任,列出时间表,算出任务账,定人定时定责。由县委组织部牵头,县住建局负责主展馆建设和布展工作。河阴镇党委、政府负责毛泽东诗词文化墙建设、村史编印和各类图片、影像、实物、荣誉证书等原始资料的搜集整理,配合县直有关部门组织实施大史家村集体经济和农家院改造项目。县委党校和县旅游局负责建立师资库、培训讲解员。
明确“三个阶段”,细化责任分工,狠抓工作督促落实。一是广泛搜集资料。采取接触老先进、走访老党员、召开群众座谈会等形式,发动大史家村全体村民搜集整理过去和现在的图片、影像、实物和获得的各级各类荣誉证书等原始资料,全面直观反映大史家新中国成立前后村庄发展史,充分展现大史家人民身上洋溢的无穷劳动干劲和呈现出的积极乐观精神状态,以及在发展农业生产和村级集体经济上取得的丰硕成果。二是科学规划建设。组织县住建局、河阴镇等相关部门和单位负责人对主展馆建设项目进行科学论证,坚持规划先行,规范项目运行,力争6月中旬动工建设,10月底前全面建成。确定专业设计公司进驻主展馆进行科学布展,突出“艰苦创业、众志成城、党旗飘扬、再创辉煌”四个主题,生动展现过去的创业史和现在的发展史,于11月底前全面完成布展和讲解员培训工作。村主干道两侧绘制毛泽东诗词文化墙,通过一幅幅图文并茂、通俗易懂的文化墙,使其成为传播文明的好窗口、教育农民的新阵地、革除陋习的活教材,于8月底前全面完成墙体改造和绘制工作。三是发挥基地效益。建立完善各项管理运行制度,由大史家村党委管理,做到依法建制、按章管理。同时,将基地作为贵德县旅游产业发展项目,在满足全县党员教育培训的基础上,面向社会开放,实现党员接受教育与拉动周边群众增收的“双赢”,力争将基地建设成为主题鲜明、设施完善、服务配套的综合性党员教育培训实践基地。
建设“四型基地”,创新教育模式,打造党员精神高地。一是打造“文化型”基地。依托“全省农村干部培训示范基地”,深入挖掘农业战线上劳动模范史春奎、郭定元、张发祥等先进人物的创业事迹,制作成图文并茂的幻灯片、视频教材,开展案例式教学。联合县文联、县书法家协会,通过举办书画展览、诗词创作交流等活动,将党性教育资源与多种文化元素深度融合,不断提高教育培训的层次和水平。二是打造“体验型”基地。利用已建成的加气块厂、预制厂、砂料场等村办企业和即将建设的农业发展史展馆、毛泽东诗词文化墙以及贵德县党的建设和经济社会发展中的典型做法,开展现场教学。建设920㎡的村史展馆,展出党的四代领导人关于“三农”和加强党性修养的重要论述,广泛收集历史图片、实物等资料,按新中国成立前、新中国成立后、当今社会三个阶段分类布展,并辅以文字说明,采取声光电等科技手段,增强陈列展览效果。三是打造“发展型”基地。在现有县委党校师资力量的基础上,积极推动领导干部、先进典型、优秀基层干部上讲台、讲党课,邀请红军后代、党史专家讲红色历史。通过查阅历史档案、走访老村民等方式,认真编制大史家村志。培养配齐主展馆专业讲解员。在村口设立红旗大队主题雕塑和农业战线上先进人物原型雕塑,在村主干道两侧绘制毛泽东诗词文化墙,村门口至综合办公服务中心庭院墙体涂刷爱国爱党、勤俭持家、敬老爱幼等系列图样、文字和播种、收割等生产场景,营造浓郁的和谐新农村氛围。四是打造“拓展型”基地。在发挥加气混凝土砌块及蒸养灰沙标砖生产线产出优势的基础上,新建集收购、屠宰、冷冻、精深加工和销售为一体的清真牛羊肉加工项目,配套建设参观通道,通过现场教学让学员切身感受老典型的新发展。巩固发展主题“农家乐”,广泛收集收音机、手电筒、摆钟、唱片机、老式电话等旧时生活用品,合理分布于农家院,将学员食宿定点安排在农家院,让党员在接受传统教育的同时增加群众收入,不断拓展党性教育实践基地的影响力。
用户登录
还没有账号?
立即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