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街回族乡:“冷凉”蔬菜激活乡村振兴“热引擎”
初秋阳光正好,贵德县新街乡的温室大棚里,嫩绿的菜苗整齐排列,生机勃勃。新街乡青青高原农牧科技有限公司党支部书记胡伟蹲下身子,手指轻点菜苗,细致查看菜苗生长情况,脸上露出欣慰的笑容。
今年7月,10吨贵德冷凉蔬菜抵达香港,红笋、甘蓝等蔬菜被端上香港市民餐桌。这背后,正是贵德县优化产业布局、精准对接市场的成果。
冷凉优势:
解锁高原种菜“密码”
贵德县地处青藏高原东北部边缘,独特的冷凉气候为蔬菜种植送上“天然福利”。特殊的环境使得本地蔬菜生长周期长、糖分积累多,口感与品质远超南方普通蔬菜。当地种植的巴达维亚品种生菜,茎秆粗壮、纤维细腻,成了市场的“香饽饽”。
“目前有11座日光节能温室大棚,单次培育菜苗500万株,用工量有200多人,每人日结工资120元。这些温室大棚不仅提高了蔬菜的产量和质量,还为当地村民提供了就业机会,增加了他们的收入。”胡伟介绍说。
新街乡充分利用自然禀赋,摒弃“跟风种大路菜”的思路,聚焦冷凉蔬菜做文章。政府牵头划定种植片区,依据海拔、气候差异,将新街乡打造成“梯度种植矩阵”:高海拔区域种植耐寒性强的甘蓝,中低海拔区域种植红笋、莴笋,这种“因天种地”的智慧,让冷凉蔬菜成了贵德农业的“金字招牌”,也为后续产业突围筑牢根基。
党建引领:激活产业发展“红色引擎”蔬菜产业的发展离不开党建的硬核支撑。县委、县政府以“党建链”赋能“蔬菜链”,构建“党支部+基地+合作社+农户”模式,每年超2000人到菜地务工,人均增收超4000元。县零工市场组织富余劳力、易地搬迁群众赴基地务工,日结工资让群众腰包渐鼓,也让党建引领的实效看得见、摸得着。
贵德县积极统筹协调各方资源,精准引入先进种植技术与配套设备,全面提升蔬菜种植的生产效率与产品品质。党员干部充分发挥先锋模范作用,带头学习新技术、带头投身生产实践,并通过定期举办专题培训班、深入田间开展现场指导等多样化举措,切实帮助群众提升科学种植水平。
此外,当地党组织高度重视品牌培育与建设工作,聚焦贵德县冷凉蔬菜的生态优势与品质特色,积极搭建推广平台、拓展销售渠道,有效提升了产品的市场知名度与品牌美誉度,为蔬菜产业的持续健康发展筑牢了坚实基础,目前贵德县蔬菜产业正焕发出蓬勃生机与强劲活力,已成为推动当地乡村产业振兴、带动群众增收致富的重要支柱力量。
科技赋能:
蔬菜产业有了“智慧脑”
科技赋能,让贵德蔬菜产业从“靠天吃饭”迈向“智慧耕种”。走进育苗基地,科技感扑面而来。
精密灌溉系统可控制光、水、气、肥等环境要素;露天蔬菜种植区的水肥一体化系统,能根据土壤墒情和作物需肥规律,通过智能终端远程设定灌溉量与施肥配比;脱水蔬菜烘干车间配备多组温湿度、风速传感器,实时采集烘干仓内环境数据,并传输至中央控制系统。系统结合不同蔬菜的脱水工艺参数,自动调节加热温度、风机转速及排湿频率,全程无需人工干预,为种苗生长提供了理想条件。
“以前看天吃饭,现在靠‘云’种地!”胡伟说。依托智慧系统,从种子催芽到成苗,每一个步骤都实现了精细化管理。借助智慧系统,棚栽育苗成活率从每亩8000株提升至9600株,生长周期从4个月缩短至2个月,实现“一年两茬”高效种植。
为攻克种植难题,贵德县邀请农科院、青海大学的技术团队入驻,10名技术人员全程护航育苗等环节,还培育了60余名农村实用人才。这些“土专家”“田秀才”,成为强村富民的“领头雁”。针对贡菜加工“卡脖子”问题,专家们蹲守大棚,优化育苗基质、调整种植密度,使贡菜产量提升30%,原料溢价率从20%跃升至50%。
富民增收:
“清凉菜”变成“致富菜”
产业兴,百姓笑。贵德冷凉蔬菜已成为富民新“引擎”。
新街乡路且村村民豆拉说:“以前守着几亩薄田,收入很少。如今在蔬菜基地务工,一天能挣150元,还能照顾家,日子越过越踏实。”
土地流转、订单种植,让农民收入渠道更宽。村民把土地租给企业,每年能收租金;跟着村集体经济一起种菜,每天都有收入。冷凉蔬菜产业不仅带动了本地就业,还为村民提供了稳定的增收渠道,以前闲置或低效利用的土地,现在变成了“聚宝盆”。
“新街乡着力打造特色有机蔬菜品牌,提升知名度与竞争力,还计划发展深加工产业,延长产业链、提高附加值,让有机蔬菜产业成为乡村振兴的支柱。”谈及未来发展,新街乡副乡长喇斌满怀期待。
从靠天吃饭的传统种植,到科技赋能的智慧农业;从单一的种菜卖菜,到全产业链增值的发展闭环,贵德冷凉蔬菜产业正以“清凉”之力,激活高原乡村振兴的“热引擎”。未来,随着品牌深耕、市场拓展,这颗“冷凉明珠”将在乡村振兴的画卷上,绘出更绚烂的色彩。
用户登录
还没有账号?
立即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