站群导航

海南州人民政府

政府工作部门

各县政府

智能机器人
您的位置: 首页 >新闻中心>贵德新闻>详细内容

贵德旅游——风景与文化的共鸣

来源:海南报 发布时间:2025-07-24 浏览次数: 【字体:

贵德黄河大桥

仲夏七月,站在中华福运轮下举目望去,远处山峰金光灿灿;脚下清清黄河水流潺潺,温婉沉静;道路两旁的杏子、长把梨争相“出墙”,仿佛置身一个田园童话世界。 市容市貌干净整洁、文化活动丰富多彩、乡村旅游蓬勃发展……这是现如今贵德县展示给世人的“新名片”。

贵德县,因“天下黄河贵德清”而闻名全国。这里的黄河清澈得能看见河底的石头,当地人自豪地说“黄河清、瓜果香、小江南”,这句话可一点都不夸张。

68岁的云南游客宁川重游贵德,7月18日一大早便迫不及待地来到水车广场。虽然碰巧遇到雨季,河水不像12年前看到的模样,但他的心情并没有因看到“清清黄河水”而低落。

“和12年前相比,贵德的交通网络更加发达,县城和乡村也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尤其是景区内的设施趋于完善,服务态度也很好。”宁川说,贵德的山山水水令他难忘,这次故地重游也算是完成了他的心愿。

和宁川一起来贵德游玩的马艳英在一旁对着镜头打起了广告:“这里的山、这里的水,还有这里的人都很美,希望全国的朋友都能来贵德,看黄河、看山水、品美食。”

说起贵德,每一个青海人都知道,四五月间,是贵德县最美的季节。

清清黄河两岸,梨花相继盛开,七彩丹霞在“千树万树梨花开”美景的映衬下,吸引着大量游客纷至沓来。

一年一度的黄河文化旅游季,借梨花盛开之势拉开贵德春季旅游热潮的帷幕。走进贵德,赏梨花、观黄河、看丹霞成为贵德生态旅游的“引爆点”,推动了旅游、餐饮、住宿等消费市场。

从传统的梨花、桃花、杏花发展到新奇品种鲁宾花、薰衣草、玫瑰的种植,如今贵德县已经拥有了多种观赏性花卉,在道路两旁、小巷内、农家院落几乎处处都能看到各种鲜花竞相绽放。

贵德的美,不仅是不胜枚举的自然景色,还在于生机勃勃的特色产业和底蕴深厚的民俗文化,每一次来到贵德,都能看到它的新变化。

火红的大樱桃、小雨伞似的羊肚菌、香脆可口的苞谷杏、金黄色的蜂蜜……高原的“小江南”正在孕育着自己的特色产业。

河西镇西山湾村从过去“一无所有”的搬迁村变成了现在“远近闻名”的旅游村。该村的温室大棚内,7个品种的近300棵樱桃树上,圆润饱满的成熟樱桃缀满枝头,吸引附近村民及游客前来采摘。

踏着乡村振兴的步伐,现在的西山湾村面貌焕然一新,不仅打响了自己的特色品牌、吸引着八方来客,更带动村民的日子越过越红火。

酿皮、土火锅、尕让面片……都是来贵德旅游必尝的美食。游客来到贵德,可以住黄河边的河景房,吃到农家“原生态”的农家菜,体验水果蔬菜采摘,观看民俗文艺节目,感受高原最炫民族风,体验慢节奏休闲式的旅游生活。

文旅发展的内核不仅是自然风光之美,更重要的是博大而多元的文化之美。贵德县传统物资交流大会暨六月庙会,通过一系列丰富多彩的民俗活动,为当地经济社会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也丰富了群众的精神文化生活。

“两神相会”这一传统民俗活动,无疑展示了贵德县独特的民族文化和深厚的历史底蕴,吸引着众多省内外游客感受非遗文化的独特魅力。

贵德六月庙会历史久远,规模宏大,是青海地区著名的庙会之一。庙会是在贵德独特的自然环境和文化历史环境中,在农耕和游牧生活中形成的别具特色的传统文化表现形式,具有广泛的群众性和民间传承性。

值得一提的是,庙会故事中,文昌神作为道教神祇,由汉族先民带入贵德,并与当地藏族信仰的佛教神祇二郎神相融合,形成了独特的多元民间信仰。这体现了贵德地区汉藏两个民族在长期历史进程中的和谐共处与文化交流,展现了中华民族多元一体的文化格局。

贵德县拥有“马家窑”“卡约”文化遗址、汉唐古堡和明清楼阁等历史文化遗址,其中最为突出的是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玉皇阁。这座融合了儒、道、佛三教的古建筑,不仅见证了贵德多元文化的交融,更体现了多种宗教和谐共生的美好景象。

贵德很美,努力奋斗的各族干部群众更美。当下,在加快推进文旅产业融合发展中,贵德县积极探索“旅游”内涵,推进“旅游文化节庆体育民俗”等业态融合发展,实施了一批集特色建筑、文化、旅游、民俗等为一体的文化旅游项目,将文化元素植入旅游各个环节,不断彰显贵德旅游的独特魅力。

“你生在九曲黄河的丹霞山,绽放出芳菲的人间四月天……”这是知名歌手琼雪卓玛赞美家乡的歌曲《梨花赞》。贵德文旅发展正如这首歌一般“余音不绝”、如梨花般“四处飘香”……


分享到:
【打印正文】
×

用户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