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阴镇:雨幕里的身影 守护万家灯火
入汛以来,为应对“七下八上”防汛关键期,贵德县河阴镇针对地质灾害点多、风险高的特点,由镇党委书记、镇长分别带队驻守红柳滩、北山等重点地质灾害点,并组建镇级4支应急分队和村、社区19支应急队伍分片开展防汛工作,最大限度减少灾害损失,全力保障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
帐篷里的“千叮咛”,北山人家的安心窝
河阴镇北山柳树湾地区为地质灾害点,有28户130名群众长期居住在当地,为应对即将到来的汛期,早在5月份的时候,河阴镇党委、政府便决定提早进行安排部署,在北山地区设置集中安置点,18顶帐篷在空地上整齐排开。“当时不少人觉得没必要,说‘天还旱着呢,着什么急啊’。”邓家村党支部书记马得才记得,5月26日搭建安置点时,经常有群众嘀咕“小题大做”。但镇上坚持“宁可备而不用,不可用而无备”,不仅通了水电、安装了移动厕所,而且还由镇机关、西家嘴村、邓家村、童家村、城北村4村党员干部轮流在安置点值班值守,全力做好过渡安置期间转移群众的生活保障、困难救助、卫生健康、安全守护等各项服务工作。“省州县已启动防汛四级响应,大家一定要注意安全,我们都配备了应急物资,大家伙儿就安心住在这里。”每次点名时,镇人武部部长松太加都会一遍遍地叮嘱。
省州县四级应急响应一启动,镇党委第一时间安排部署,应急队伍火速进入“战时状态”,反复检查早已储备好的应急物资、立即奔赴4个防汛重点区域,为即将到来的风雨做足准备。
“叔叔,雨要下大了,快收拾好衣物,我们现在就去集中安置点!”7月17日晚10点,河阴镇党委副书记、镇长范文睿踩着没过脚踝的泥水,第三次敲响了北山地质灾害区村民王西春的家门。这样的“敲门声”,已经成为北山群众习以为常的信号。“咱们这房子里面,不要放重要东西,尤其是人不能进去,坚决不能进”“婶子,这几天都有雨,我们需要尽快转移。”“来,我帮你背着孙女。”……这是河阴镇机关党员蒋含青对集中安置点群众郑重其事的叮嘱。
凌晨2点多,雨还没有停歇的意思,范文睿看着群里不断传来的预警信息,拿起电话拨通了一串串号码,嘱咐大家巡查的时候注意安全,路况不好就放慢脚步,一定要保证自身安全,结伴而行。
整整一天,河阴镇村干部秉承着“宁可十防九空,不可万一失防”的宗旨,采取“点对点”“户帮户”“敲门行动”等方式,果断在大雨来临前完成了北山地质灾害区28户130名群众的转移安置工作。
暴雨里的“接力赛”,32双手拉起安全线
“雨势稍小,立刻出发!”7月17日凌晨,一场持续二十余分钟的强暴雨突袭河阴镇红柳滩村,打破了深夜的宁静。县委常委、河阴镇党委书记苏胜第一时间穿戴好雨衣,与镇纪委书记、应急分队队员一同踏上巡查之路。此时,谁也没在意脚下穿的是舒适的便鞋而非雨靴,心中只有一个念头:排查隐患、守护群众。
车行至省道红柳滩段涵洞时,看到湍急的水流正从涵洞喷涌而出,水柱高达2米左右,路面已出现淤泥堆积。“立即管制交通,防止车辆误入!”书记当机立断,一边安排应急队员设置警示标志,一边通过电话向县防汛指挥部紧急汇报路况与雨势。然而,车辆行至亲子乐园附近时,因路面淤泥过深陷入困境,几番尝试仍无法脱困。“车先放这,我们步行去看出水口机井!”书记话音未落,已推开车门踏入齐踝的泥水中,大家你拉我一把、我扶你一程,踩着泥泞一步步向上挪动。终于一名队员大喊:“机井安全!没有被淹没、排水正常!”众人紧绷的神经终于松弛了下来。
7月18日凌晨4时30分,红柳滩、杏花村暴雨如注,淤泥漫灌,红柳杏花联合党支部的“红色力量”迅速集结,党支部书记杨有栋、副书记牛海青第一时间发动群众参与自救,与此同时30名应急队员正身披雨衣、手拿铁锹冲向隐患点。“大家小心脚下,先通渠道再清路面!”牛海青大声喊道。应急队员们站在泥水中,大雨浸透了全身、泥浆裹挟着裤腿,但他们眼神坚定、手中的动作丝毫没有停歇,这场暴雨夜的“逆行”,正是全镇干群坚守岗位、守护家园的生动缩影。
“最后一公里”的淤泥终于清通,干部们却依旧悬着心。直到东方泛起鱼肚白,晨曦漫过安宁的村庄,队员们脸上才漾开安心的笑,脚底那些深浅不一的磨痕,正默默记着这一夜未曾停歇的坚守。
账本上的“民生温度”,群众的安居梦
为了彻底消除北山地质灾害风险,在省州大力支持下,县委、县政府积极作为,努力争取到贵德县地质灾害避险搬迁项目,并采用“统规自建”方式降低成本,争取到省自然资源厅每户13.5万元补助,加上县政府配套的1.5万元,不少家庭基本不用借钱就能盖房。
“这30万块红砖,按市场价得22万多,现在企业捐了,还按成本价给咱供料,大家能少掏近千块!而且还有省自然资源厅和县政府的补助资金,大家以后就不用再住帐篷了,我们都会有新房子!”在安置点,范文睿翻着账本给群众算细账。“还有这种好事啊,感谢党和政府对我们的关心关爱”“那镇长我们什么时候可以住新家啊,我要第一个申请”“镇长房子怎么样啊,水电天然气那些会不会给我们接通啊”……群众笑语盈盈,你一言我一句,眼里心里话茬里都是对未来美好生活的向往。正如在安置点帐篷内群众郑增邦老人说的:“过去我们怕雨,现在我们不怕,因为有人替我们挡雨。”朴素的话语,道出了河阴镇干部群众在防汛工作中拧成一股绳的力量。
用户登录
还没有账号?
立即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