雪豹归来!青海贵德生态修复成果见证
2025年4月15日上午10时,青海贵德县拉西瓦镇罗汉堂村牧民索南达杰在寻找丢失的羊只时,与一只国家一级保护动物“不期而遇”。在他前方不足10米的山岩上,一只幼年雪豹正卧在山坳处,晨光穿透山脊,将它皮毛上的云状斑纹照得分毫毕现。
这位放牧半生的藏族汉子屏住呼吸后退到安全地带,颤抖着拨通了报警电话。
四十分钟后,由镇政府干部、民警、记者和管护员组成的联合工作队赶到现场。经专业设备测量,这只雪豹体长约1.3米,活动轨迹被完整记录。
“放了一辈子牛羊,第一次在自家草场见到雪豹。”59岁的索南达杰难掩激动。当天,保险公司现场查勘后,承诺依据政策赔付羊的损失。
数据背后的生态答卷
雪豹的现身并非偶然。在贵德县自然资源和林业草原局,卫星遥感图揭示了这片土地的蜕变:2024年贵德县高质量完成了人工造林1040亩,草原改良20万亩,围栏封育140万米,人工种草0.26万亩,工程固沙0.26万亩,义务植树34万余株;同时,实现农牧民群众家门口打工顾家“两不误”,群众参与生态工程务工人员1400人次以上,实现劳务报酬创收达421万元。全县森林覆盖率达到9.01%;黄河贵德段水质连续7年保持Ⅱ类标准……
这场“翻身仗”在贵德黄河清国家湿地公园尤为直观。每年白天鹅会在这里栖息停留长达四个月的时间,而周边的管护员只有11名,从早晨7点开始,他们每天要在28公里的湿地范围内巡逻管护,为大天鹅提供更好的栖息环境。4台红外相机和13台高清摄像机正监测着候鸟动态。“今年2月份记录到360余只大天鹅。”贵德县自然资源和林业草原局工作人员调出监控影像:三只毛茸茸的赤麻鸭幼崽正跟着父母学潜水,苍鹭细长的身影隐在芦苇丛中。2018年秋,3只火烈鸟首次现身湿地,这群对水质极度挑剔的“粉红精灵”,成了生态改善的活证书。
牧民变哨兵
守护中的共生智慧
“祖辈说雪豹是很有灵性的动物,它们的回来,说明我们守住了家园。”索南达杰的话道出了传统的生态观。
如今在贵德,这种理念正与现代治理交融——目前,贵德现有野生动物38科105种,草本植物有24科102种,越冬水鸟数量同比增长约132.9%,种类比同期增长约50%。其中大天鹅每年11月至次年3月从西伯利亚迁徙至此越冬,成为千姿湖湿地的标志性景观。形成打击破坏野生动植物非法贸易联席会议机制,截至目前,贵德县共组织召开代号为“清风”“网盾”的联合执法专项行动5次,对县内农贸市场、电商物流仓储分拣中心、餐饮酒店开展集中清查,没收野鸡标本2只、花斑裸鲤3.3kg、捕兽夹20余个。发现一起盗猎国家一级保护动物林麝案、一起盗猎普通朱雀案,两起盗卖国家二级保护植物案件,累计救助野生动物8只。
夜幕降临,雄壮辽阔的巴卡台轮廓融入星河。山脚下,黄河涛声与夜栖的鸟鸣交织成曲。牧民索南达杰的手机里,存着当日抓拍的雪豹照片——镜头中,这位“雪山隐士”的眼神不再警惕,仿佛在与守护家园的人们默默对话。
用户登录
还没有账号?
立即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