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德县:钢葱“种出”富民路
春日暖阳倾洒在青海省海南藏族自治州贵德县河西镇钢葱种植基地上,村民们在地里种葱、浇水、施肥,田间地头满是热火朝天的劳动景象。
近年来,贵德县河西镇积极探索“土地流转+就近务工”模式,激活乡村发展潜能,在严守土地集体所有权、稳定农户承包权的基础上,规范引导农村土地流转,将碎片化、闲置的土地整合起来,引进企业、种植大户实现土地规模化、集约化经营,真正实现让土地“流”出活力、“转”出后劲。
贵德县气候温润,土壤肥沃,有着发展农业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为确保钢葱种植成功,2024年,在外地技术员的指导下,甘肃省张掖菜源商贸有限公司在当地试种了30亩“绿”洋葱,亩产8000斤,给大家吃下了“定心丸”。今年该企业流转了河西镇格尔加村、下马家村、下排村等地的2000余亩土地,一开春,田间就热闹起来,企业组织工人开始在地里种植洋葱、钢葱和蒜苗,村民们看着土地被翻整、种苗被种下,眼中满是期待。
贵德县河西镇格尔加村党支部书记王学奎表示,村民们发自内心希望能够留住企业,只有企业收益了农户才能收益,这几年镇党委、政府通过“红色产业联盟”为企业发展营造了很好的经营环境,我们几个村也是全力为企业做好灌溉用水等相关服务,格尔加村作为镇政府所在的中心村,全村土地都被流转了,农户能通过土地流转费提高家庭收入,实现“一份土地,两份收入”。
“我们把3亩地流转出去了,流转费570元每亩,除了流转租金外,我们还能在这里务工挣钱,也方便照顾老人和孩子,工资每小时10块,一天下来能挣100多块。”河西镇格尔加村村民李元斌一边忙着给葱浇水,一边高兴地说。
产业兴了,村子富了,村民也乐了。种植、修剪、维护、采摘、包装都需要人工,务工人员都是附近村的村民,企业按日结算工资,多劳多得,村民们农忙时干自家农活,农闲时就到蔬菜种植基地务工,解决了周边剩余劳动力务工问题。
“平时我主要在家照顾孙子,还有牲口要喂,远处去不了。现在好了,我们这个岁数也能在家门口务工,走路过去几分钟,每个月挣上两千多,儿女们现在给我的生活费都攒下来了,日常开销靠自己挣的钱就可以了!”河西镇下马家村村民62岁的王莲桂高兴地说。
在贵德县河西镇,像李元斌、王莲桂这样搭上土地流转和企业用工“顺风车”的村民眼下越来越多,钱包越来越鼓,生活越来越有盼头。
“我们企业在湟中育苗钢葱,试种成功后,我们把钢葱移栽到贵德县河西镇,现在组织了200多人开始栽种,预计三个月后成熟,正好赶在第一波山东大葱销售结束后发往山东,预计每亩地可以产4吨左右,利润非常可观,在销路上也不存在问题。”西宁市湟中区种菜大户王世军说。
在这片充满希望的田野上,贵德县河西镇以土地流转为笔,蘸着产业发展的浓墨,正在绘就一幅农民增收、乡村振兴的美好蓝图……
用户登录
还没有账号?
立即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