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万工程”绘就乡村振兴新画卷
草莓熟了,农户笑了。本报记者 杨红霞 摄
彩椒喜获丰收。本报记者 王伟才 摄
现代化的蔬菜大棚。本报记者 王伟才 摄
蓝莓结硕果。本报记者 杨红霞 摄
从“千村示范、万村整治”的农村人居环境面貌改善,到“千村精品、万村美丽”的美丽乡村建设,再到“千村未来、万村共富”的迭代升级,在推进乡村全面振兴的道路上,青海一直在迈步向前。
2024年2月,青海省委、省政府发布《关于学习运用“千万工程”经验有力有效推进乡村全面振兴的实施意见》(下称《意见》),对提升乡村建设水平提出具体要求。
过去一年,青海美丽乡村建设累计覆盖全省80%的行政村;实施1655户农牧区危旧房改造;聚力农村牧区供水安全提质行动,开展水源地“划、立、治”;全省村集体经济经营性收益12.7亿元,增长39.6%,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16715元,同比增长7.1%……在一项项举措、一个个落实中,青海的乡村振兴之路在不断落地生花。
乡村变身成“香”村 宜居宜业宜游是标配
乡村人居环境整治一直以来都是推进美丽乡村、和美乡村建设的第一步。2024年,海南藏族自治州贵德县河西镇幸福村被确定为全省和美乡村基本整治型村庄,2024年7月项目落地。起初村民对村子里热火朝天的施工现场并未在意,村子里的劳动力更多的是高兴于在家门口挣到了钱。
短短3个月,总投资570余万元的项目让村子大变样。道路拓宽了,路灯也亮了,雨水边沟、人行道、过路涵洞、浆砌石挡墙等这些配套设施全部焕然一新。村民这才后知后觉,深刻感受到了身边翻天覆地的变化。
“好”“高兴”这些简单却真挚的感叹,成为村民夜晚在路灯下闲聊时最常说的话。幸福村党支部副书记赵顺明告诉记者,村里其实很早就实现了道路硬化,但经过多年的风雨侵蚀,道路损坏严重,弯弯曲曲的道路宽度也不统一,还有一些过去留下的残垣断壁,“村里看着不整洁,也不好看”成了大家对幸福村的统一观感。
如今弯弯曲曲的村道变成了横平竖直的统一规格,家门口有鹅卵石铺就的人行小道,浅黄色的外墙面,再配以浆砌石挡墙,专门留的花木种植区域就等着天气暖和时撒下花种。“现在我们村干净美丽,自己人夸,外面的人也夸,晚上大家都聚在路灯下不愿回家。”赵顺明说村子的环境变好了,大家的心气儿也高了,都想着让村子变得更好。
贵德县自2014年开始实施高原美丽乡村建设,经过10年的接续努力,美丽乡村建设已实现4镇3乡122个行政村全覆盖。
乡村环境的改变不仅仅是修整一条路、通电通水通网,这些让生活越来越便利的变化,更多的是通过生活环境的不断改善,着眼于人民群众精气神的改变。变好、变更好,这是每个人最朴素的心愿,从一家一户到一村一乡,明亮笔直的道路不仅通往家,也将奔向幸福生活的底气铺就在眼前。
2024年,青海通过实施“321”示范引领工程,建设300个高原和美乡村、200个乡村产业示范村和100个乡村治理示范村,推动乡村整体提档升级。从“美丽乡村”到“和美乡村”,乡村振兴的基础在一个个的提档升级中持续夯实。
2024年,全省高原冷凉蔬菜输出70多万吨。先后建成互助万亩供港蔬菜基地、贵德菜薹基地、尖扎芦笋基地、湟源荷兰豆基地、格尔木大白笋等露地蔬菜生产基地312个,蔬菜标准园(生产基地)163个,创建省级蔬菜产业园3个。
一个个基地的背后是可预见的成百上千的劳动力,以产业带动就业,以就业推动产业的可持续发展道路,青海冷凉蔬菜产业不仅丰富了全国各地的菜篮子,也进一步充实了农民的钱袋子。
用户登录
还没有账号?
立即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