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德:“乡音土话”让一号文件 在田埂上“活”起来
春日的贵德县河东乡,一场别开生面的“田埂宣讲会”正在杨家村展开。在河东乡杨家村蒜苗种植地里,宣讲队员李文才站在地头,用当地方言将“加快建设农业强国”“保障国家粮食安全”等政策术语,转化为村民熟悉的“种好蒜苗端稳饭碗”“耕地就是咱的传家宝”等鲜活“乡音土话”表达,引得乡亲们连连点头。
宣讲队队员把文件中的“强化农业科技支撑”变成“买农机能领补贴”,将“壮大特色产业”具象为“种蒜苗享政策”,用“种地省力、收入翻番”等乡土表达传递政策红利。从村委会会议室拓展到蒜苗种植地、养殖合作社和农户院落,在春耕现场讲解耕地保护政策,在畜棚前解读产业扶持条款,让宣讲带着泥土气息。
走进河东乡杨家村蒜苗种植地里时,李文才手中拿着文件,却没有照本宣科,而是用当地百姓最熟悉的方言,像唠家常一样,将文件中的政策内容转化为一个个生动的故事和案例。
李文才是贵德县住房和城乡建设局的一名干部,为了让群众听得懂、能领会,深入了解和把握文件精神,他和其他宣讲工作组成员结合杨家村实际情况,用生动的案例,围绕保障粮食安全、加强耕地保护、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推进乡村振兴、发展乡村产业建设高原和美乡村、促进农牧民增收、提升乡村治理等方面进行了重点解读。
在河东乡保宁村、贡巴村、王屯村,宣讲队成员们结合当地村情实际讲解“一号文件”中关于农业生产的扶持政策。同时,还针对村民关心的粮食补贴、农业保险、农村养老、婚姻法等问题,进行了详细解答,并现场发放相关政策文件,让村民切实感受到政策带来的实惠。
这支由县乡干部、驻村工作队和到村任职大学生组成的宣讲队,创新推行“1+N”传帮带模式:1名政策专家带N名本地宣讲骨干,将文件要点编制成藏汉双语“口袋书”;大学生苏海蓉等青年干部利用微信等多种渠道,向村民宣传中央一号文件精神和强农惠农富农政策,将文件中的政策内容转化为村民听得懂、能理解的信息,让村民了解政策带来的好处。
河东乡保宁村党支部书记杨小军感慨:“过去念文件群众打瞌睡,现在用‘蒜苗账本’‘养殖经’讲政策,大伙儿眼睛都亮了!”
如今在河东乡,80%的耕地已完成春播,20个合作社新增特色种养项目,村民人均预估增收2000元。正如杨家村党支部书记何琼勇所言:“文件里的‘大道理’,正变成乡亲们院里的粮食囤、口袋里的红票子!”
用户登录
还没有账号?
立即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