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传统文化赋能乡村振兴
2月23日上午,以“一犁春耕万物生辉”为主题的2025年贵德县拉西瓦镇传统春耕文化节在罗汉堂村举行。这一当地仅有的传统春耕民俗,反映了藏族先辈从“逐水草而居”的游牧生活向“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农耕文明的转变。
虽然现在拉西瓦地区早已实现农业耕作机械化,但乡亲们还是习惯用“二牛抬杠”的传统方式来开启新春第一犁。在北方农村,农民会在二月初二“龙抬头”这一天进行祭祀活动,在田间地头供奉祖先、土地神,燃放鞭炮、烧香、祭祀,祈求风调雨顺、国泰民安。这样的场景,和拉西瓦镇地区“二牛抬杠”春耕仪式中的祈愿平安、丰收的环节如出一辙。
贵德县农垦文化历史悠久,是青海黄河上游农耕文明的发源地之一,除了受到自然地理条件的影响外,与历史上移民屯田有着密切的联系。世代生活在贵德县地区各族人民,面对独特的自然条件和艰苦的生存环境,积极与其他地区的民族不断交往交流交融,其中传统春耕仪式是传承千百年来农垦文化的“活化石”,这一习俗不仅承载着青藏高原社会发展的印记,也体现了多元文化的交融与发展。
“各民族都对中华文化的形成和发展作出了贡献,各民族要相互欣赏、相互学习。”拉西瓦镇传统春耕仪式就是一次次展示传统农耕文化的生动实践载体。
农耕文化是各民族共同的道德观念和精神财富,随着乡村振兴战略的不断推进,拉西瓦镇传统春耕系列文化节为各地赋能乡村振兴提供了多元路径。
在乡村振兴背景下,繁荣农耕文化,重塑乡村文化空间,推动乡村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对于提升乡村公共文化服务水平,满足农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生活需求,既有重大政治意义,也有一定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净整洁的村道连通各户人家,清新靓丽的农家庭院错落有致,热情好客的农家乐有序经营……走进贵德县河阴镇大史家村,各民族团结安定,和谐生活的气息扑面而来。
大史家村是典型的以农耕文化为主的村子。靠着在发掘中保护,在利用中传承,在旅游业兴旺的加持下,大史家村利用“发扬战天斗地的精神,粮食生产高产丰收”这面红色旗帜,各族群众办农家乐、开宾馆、跑运输,各类个体经济如雨后春笋般涌现出来。
黄河之水奔流不息,见证了大史家村的发展变化。每一个大史家村村民都知道,眼下的幸福生活,离不开这片养育他们的土地、离不开黄河水的滋养,更离不开全村上下的团结奋进。
2024年9月,在共和县龙羊峡镇后菊花村阿客敦巴九曲里景区举行的第7个农民丰收节暨共和县“迎国庆·庆丰收”文化活动农产品展示中,各具特色的“共和味道”农副产品展示板块引人注目。
玉米、青稞、火龙果、南瓜、藜麦、小银鱼等30多种农特产品绘成一幅多彩的丰收图。在当地村民心里,正是有了这片肥沃的土地,这些带有“龙羊”字眼的特色农产品才得以生长、丰收,被人熟知。
谈起今昔变化,何止“翻天覆地”可以概括。后菊花村从贫穷落后、苦寒荒凉到产业兴旺,人人富足,靠的是农耕文化所孕育出的继承和弘扬勤劳勇敢、节约尚俭的精神品格。
引进文化旅游有限公司入驻后村产业园,加之日益兴起的乡村游,让临近龙羊湖畔的后菊花村焕发出新的生机与活力,也催促着村民们在乡村振兴的康庄大道上快步迈进。
传统春耕仪式使各民族对农耕文化产生了共同的价值认同,并在思想观念上形成共鸣。如今,在海南各地,农耕文明正成为跨越民族的文化符号,将不同民族凝聚在对美好生活的共同向往之中。
用户登录
还没有账号?
立即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