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东乡:村规民约“一小步” 基层治理“一大步”
河东乡聚焦建设“五个河东”目标,积极探索乡村善治路径,在民族和睦、宗教和顺、社会和谐共建、共治、共享上下功夫、做文章,推动河东乡基层治理工作不断取得新成效。
红白事大操大办、人情攀比愈演愈烈、公共卫生无人问津……这些歪风陋俗成为推进基层治理的“绊脚石”。海南藏族自治州贵德县河东乡立足区域差异、民族特色、发展现状,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生态环境保护、推进移风易俗等融入基层治理,制定切合实际、符合民意、易于遵守的《五约束四破除一守约》村规民约,为建设“风清气正”新农村提供强有力支撑。
“规”出乡村新风尚。“婚丧嫁娶人情宴,不攀不比宜从简;送礼凑份大家烦,礼金不超一百元。”红白事,曾是农村一些人的烦心事。事主花费大,有的结婚欠下数十万元外债,宾客“随份子”,数额也越来越大。为此,贡巴村以村规民约为抓手,鼓励喜事新办、丧事简办,反对大操大办,不搞陈规旧俗,杜绝铺张浪费,清新的风气正在乡村里形成。贡巴村红白理事会会长说:“村规民约制定后,把乡亲份子、办丧时限、宴席都进行了细化,有效遏制了互相攀比的不良风气,说出了大家不好意思说、不敢说的话。现在村民专心念好致富经,再也不担心红白事的问题了。”村民解红军对份子钱的规定感受颇深:“村里人虽然不多,但每年的婚丧嫁娶随礼的钱也不少,现在好了,大家都不超过100元,既不觉得没有面子,也减轻了自己的压力。”
“约”出乡村新气象。“面对乡村社会中可能出现的各种矛盾纠纷,村规民约发挥了重要的调解作用。”四方桌前,几张条凳一摆,一场调解会正式开始。杨家村村级调解员杨家安,嘴还没张,当事双方就先说了起来。原来,两人酒后发生口角,产生了矛盾。“这事哪值得争吵,村规民约里可是写着‘和为贵’。”杨家安耐心劝解起来。“邻里之间有心结,急难愁盼需帮助,有事能说、有理能评、有结能解……”杨家村通过村规民约“治”出的新气象,全村村民无不称赞。村委会有效运用“逢四说事”这只“温度计”,不断开启乡村治理新大门,让乡村治理更有温度、村民幸福更有质感。前不久,河东乡坚持关口前移、重心下沉,注重把群众“上访”变干部“下访”,以“下”的举措,化解“上”的矛盾,常态化开展包案下访工作,成功化解一起时间跨度长达28年的信访积案,赢得各方好评。
“治”出乡村新底色。乡村要发展,环境是底色。“从前,贵德县十年九旱,过着‘守着黄河靠天吃饭’的日子。如今环境好了,灌溉工程完善了,我们用上了水,更要善用水、用好水,保护好这一江清水,保护好生态环境。”“现在村子变化大,柏油路都通到家门口了,周边环境卫生干净整洁。”……西北村村民说。越来越多的村民开始关注并切身体会到他们所生活的环境正在日益变好。为推进乡村全面振兴,河东乡聚力补齐贵德县农村人居环境短板,积极打造“四净一美”生态河东,针对卫生死角,探索实行了巷道“段长负责制”,让卫生死角无处遁形。“针对省道、县道、村组主干道出现的缺株断带、枯死苗木、空白地等现象,按照‘缺一补一、应补尽补、美观协调’的原则,全力开展绿化补植补栽工作,有效提高全乡整体绿化水平,让河东乡绿意盎然。”河东乡副乡长蔡宗吉说。
“理”出乡村新文明。在不久之前,正值传统的“中元节”到来之际,为了引导村民们树立起科学的祭祀观念,进一步倡导文明的祭祀方式,王屯村的“红白理事会”成员们积极行动起来,深入到每家每户开展了一场名为“移风易俗新风尚、文明祭祀过中元”的宣传教育活动。他们扎实做好“中元节”期间的文明祭祀宣传和安全保障工作,确保村民们能够度过一个平安、祥和的节日。在“红白理事会”成员们的耐心宣讲和引导下,村民们纷纷响应,积极反对各种陋习,厉行勤俭节约的原则。移风易俗的理念逐渐深入人心,文明的新风吹遍了每一个家庭,推动了乡村文明建设的进程。通过这样的宣传教育活动,不仅营造了一个良好的社会氛围,还进一步增强了村民们之间的团结和互助精神,为构建和谐乡村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下一步,河东乡将通过“党旗红”文艺宣传小分队、微信工作群、走访入户等方式进一步加大村规民约宣传力度,让村规民约字字入心、条条惠民。同时,坚持常态化开展志愿服务活动、“三会一课”、主题党日活动、“我们的节日”等新时代文明实践活动,让良好家风、淳朴民风、文明乡风吹遍希望的田野,让和美乡村不断焕发乡村文明新气象,为河东乡村振兴奠定坚实基础。
用户登录
还没有账号?
立即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