拉西瓦镇:坚持党建引领,推动产业发展提质增效
乡村要振兴,产业发展是关键。近年来,拉西瓦镇紧盯抓党建引领赋能产业振兴这个重要引擎,坚持特色产业发展思路,以发展自主产业为突破口,大力发展村集体经济,有效促进群众持续稳定增收,推动镇域经济高质量发展。
精准定位谋划。镇党委坚持党建引领为核心,做好产业发展谋篇布局,紧扣“巩固提升传统产业,培育壮大特色产业”的发展思路,将推动基层党建与乡村产业发展同频共振、互融共促,形成了“党建促产业、产业带民富”的良好格局。一是走发展特色产业之路,促进镇域经济持续增长。坚持把抓好特色产业发展作为乡村振兴重要举措,以“特”字为切入点,依托拉西瓦独有的区位优势,按照“人无我有、人有我优、人优我早”的思路,针对性制定特色产业发展规划,因地制宜发展冷水鱼陆基养殖、牛羊养殖、温泉康养等,聚力打造全域产业发展大格局,促进镇域经济持续发展。二是走优化村级产业之路,助推集体经济稳步增长。紧扣发展壮大村级集体经济目标,加强土地流转规范化管理,充分发挥村级集体土地较多且连片的优势,大力整合村集体土地资源,自主发展村级产业,推动村级集体经济收入稳步增加。三是走加强优势产业之路,带领农民增收致富。通过“党建+”振兴模式,在做大做强牛羊养殖等优势产业的基础上,党员和致富带头人带头引进特色产业,推广种植新品种春小麦、青稞、复种、饲用玉米等经济作物,同步助力传统农牧业转型升级,推动“一村一品”快速发展,带动村民就近务工,致富增收。
多元融合发展。镇党委紧扣区域优势和资源优势,积极探索产业发展多元化模式,推动产业发展“多点开花”。一是衔接资金扶持一批。立足现有镇级产业发展和村集体经济发展现状,争取乡村振兴衔接资金助力产业发展,先后投资3070万元建成尼那冷水鱼陆基养殖基地、投资1630万元建成仍果卫当口养殖场、投资1000万元建设尼那面粉加工厂,为带动村集体发展产业打下深厚基础。二是集体经济发展一批。镇党委紧扣发展壮大村级集体经济目标,鼓励村集体经济组织利用资源优势,盘活闲置资源,鼓励仍果、多拉、叶后浪三村投资150万元成立贵德卫当口牲畜养殖专业合作社,引进河南县优质雪多牦牛230余头集中舍饲养殖。三是党员示范带动一批。紧盯农民增收目标任务,将基层党组织打造成为推动产业发展、引领群众增收致富的主心骨,动员党员和致富能人积极参与到产业发展中来,通过“支部引导、党员和致富能人带头、群众参与”工作模式,引领群众发展特色产业。如试点推行昨那、曲卜藏村成立畜种改良合作社推行代养模式(以1300元每只价格每户领养10只母羊,年底分红2只羊羔,价值700元/只,分红率10.77%),鼓励村集体动员群众开展代养,持续推进畜种改良,提升母畜数量,带动村集体经济发展、牧民群众增收。
提升产业效能。着眼于特色产业长远发展,镇党委积极发挥引领作用,以龙头企业为带动,以打造特色品牌为出发点,不断激发产业发展“源动力”。一是抓“党建引领”聚合力。坚持把产业培育和转型升级作为调整产业结构、壮大村集体经济、增加农民收入的重要抓手,多次召开会议分析全镇产业结构,结合镇情实际集思广益谋划研究产业发展之路。充分发挥基层党组织的引领作用和党员干部“头雁”效应,鼓励党员带头探索产业发展路径。二是抓“龙头带动”助发展。采取“党委统筹、企业推进、群众参与”的方式,积极协调各方资源,大力引进黄河天峡水产养殖专业合作社发展冷水鱼陆基养殖,坚持以打造“三文鱼之乡”品牌为抓手,逐步提升冷水鱼养殖水平,把冷水鱼养殖做成为村民增收致富的“热产业”,促进村集体经济发展换挡提速。尼那村冷水鱼陆基养殖基地一期建设工程基本完成,孵化鱼苗100万尾,2023年尼那、曲卜藏村依托冷水鱼陆基养殖基地项目实现了厂房租赁分红60万元。三是抓“一村一品”唱品牌。探索创新“资源整合、抱团发展、飞地经济、联农带农”等模式,着力实现“因地制宜、以地定产、招强培优、打造品牌”的发展目标,开辟出村集体经济和群众收入“双丰收”的新路子。截至目前,各村坚持差异化发展思路、立足本村资源优势,探索发展温泉康养、露营基地建设、路边“微经济”、牲畜养殖等。
共建共享成果。镇党委将发展特色产业作为壮大村集体经济、促进村民增收致富的有力抓手,努力走出了一条村集体经济不断壮大,村民持续增收的新路子。一是村级集体经济不断发展壮大。村集体经济组织通过集体资金入股,获得项目分红。同时,在企业的带动下,村集体充分利用自身资源优势,科学规划、因势利导,自主发展集体经济项目,村集体经济“造血”功能不断提高。2023年,各村两委踔厉奋发、勇毅前行,团结带领全体党员干部群众,推动各村村集体经济稳步发展,10个村2023年村集体经济累计收益461.22万元,全镇10个村均突破10万元,曲乃亥村、曲卜藏村村集体经济收益在全州423个行政村中名列50强,多拉、叶后浪、曲乃亥、仍果、曲卜藏5村集体经济名列全县122个行政村20强,在全州、全县得到了通报表扬。二是农民增收渠道不断拓宽。牢牢把握群众增收这个关键,不断完善企业联农带农富农利益联结机制,通过建立健全项目分红、土地流转、就近务工等利益联结机制,让群众获得产业分红款和土地流转费用,更是带动群众实现家门口就业,如随着全镇产业种植逐步产业化、基地化,有效吸纳本地脱贫群众就近就地就业,群众的“钱袋子”也鼓了起来。
用户登录
还没有账号?
立即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