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牧镇:“党建+”串起产业链赋能高质量发展
本报讯(记者/俄日措通讯员/贵组宣)贵德县常牧镇紧紧围绕乡村振兴“一号工程”,牢固树立“党建强、乡村兴、群众富”的理念,大力实施全产业链党建领航富民工程,走出了一条“党委领航、支部引路、党员先行、群众跟跑”的党建引领产业发展新路子。
党委“领航”,把党的旗帜树立在产业发展一线。针对产业结构单一、抗风险能力不足等问题,充分发挥党委核心引领作用,班子成员逐村调研,多次召开党委(扩大)会议,厘清集体经济“消薄”思路,研究产业发展方向和布局,投资2608万元先后实施兰角滩村振兴饲料厂、新建坪村养殖场、周屯村中华蜜蜂智能蜂箱等建设项目,逐步形成“以农促牧、以牧兴农、优势互补、协调发展”的良性循环。落实“包片领导包抓、镇绿色有机农畜产品农牧产业发展办指导、支部书记和驻村工作队共同推进落实”的工作机制,按照适度超前、切实可行的原则,由驻村第一书记牵头,编制发展规划,从建好班子、选好项目等多个方面设标准、定目标,由村党支部逐年细化工作举措,落实工作任务,并将其作为村“两委”任期工作目标、年度述职评议和评先评优的重要依据,实现了清单化管理、项目化推进,以高质量党建带动乡村振兴同频共振。
支部“引路”,把堡垒作用发挥在产业发展一线。积极引导各党支部找路径、谋举措,以“固脱贫、调结构、促振兴”为主线,探索“村、企、社”合作共赢模式,因地制宜选好发展路子。色尔加村立足高原净土、日照充沛、病虫害少、种质优良的农田比较优势,构建“支部+合作社+农牧户”模式,流转960亩土地种植饲用玉米,增收27万元;干果羊村将“村村联建强弱抱团”作为破解基层党组织战斗力薄弱、村集体经济发展思路不宽、基层治理难点堵点多等问题的有效抓手,让“飞地经济”落户种植蒜苗,既优化了农业结构,又促进了农户就业增收,打响了增收“金蒜盘”。
党员“先行”,把示范带动体现在产业发展一线。深化农村“头雁”培养,实施乡村人才“归雁”工程,把有干劲、有技术、有带富能力、责任心强的群众发展到党员队伍中来。通过组织种(养)殖能手上门指导、开展农(牧)业技术培训,培育致富带头人20名;建立“党支部+乡土人才+群众”模式,注重乡土人才与群众尤其是困难群众的互促共融,鼓励引导乡土人才发挥特长、带头发展种植和养殖产业及民族产业,以点带面形成辐射效应,构建起以产业聚人才、用人才促产业的良好格局。
群众“跟跑”,把自我振兴诠释在产业发展一线。始终把产业作为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的关键之举,作为脱贫人口和“三类人员”稳定增收的有效措施,各支部紧抓中央和省委一号文件、党的二十大、省州县委全会宣讲契机,多形式、多层次宣传发展产业的重大意义、国家补贴政策和企业扶持政策,帮助群众算清产业发展增收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