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长者版>新闻中心>贵德新闻>详细内容

【礼赞七十年·奋进新征程】谱写跨越山河的援青赞歌

2023-05-23 15:45:04 海南报 点击:[] 字体:

江苏南通,青海贵德。一个是历史悠久的江南水乡,一个是高原文旅新城,因为对口支援,让这两座相距2000多公里的城市紧紧相连,让南通儿女和贵德各族群众心手相连。

援青干部人才以跨越山海的深情,带着党和人民的嘱托,将资金、项目、技术和先进理念带到第二故乡,引来活水,润了民心。

在贵德,他们倾其智、劳其力、尽其责、解其囊,谱写了一曲爱撒高原的奉献之歌。

 

 项目赋能点燃经济发展“新引擎” 

对口支援没有轰轰烈烈,只有埋头苦干,唯有实干,才能让对口支援工作展现出滴水穿石、聚沙成塔的效应。

随着一笔笔援青资金、一个个重大项目、一项项民生工程不断开花结果,南通印记在贵德逐渐显现。

在对口支援工作中,南通市坚持把民生建设作为优先领域,让各族群众通过援青项目的实施得到实惠。

据了解,十四五期间,贵德县实施援建项目15项,援建资金达1.2亿元。

投入援建资金6012.44万元,实施贵德县高原美丽乡村建设、农牧民居住条件改善等项目,稳步提升了农牧区基础设施条件。

投入援建资金4700万元,实施乡村旅游设施、乡村智慧旅游信息化项目、产业扶持等项目,促进了农牧产业加速转型,提升了全县旅游综合服务水平。

 

一批批产业援建项目落地生根,一个个产业发展平台活力绽放,为贵德县高质量发展提供了强劲支撑。

深化交流绘就民族团结“新图景” 

援受双方各层面交往交流交融日趋密切,结对子、走亲戚、交朋友、手拉手等交流活动广泛开展。近两年来,授受双方从教育、卫生、农牧等各个领域开展考察学习,双方交流互访60批次610余人次。

2019129日,南通市对口援建贵德项目贵德县新街乡农特产品直营店在南通市新城大厦开门迎客,累计实现销售1000余万元。

20231月,大美青海高原特产贵德农特产品直营店海安市分店顺利开业,有效拓宽了贵德农产品销售渠道。

……

经过援青干部的牵线搭桥,如今,越来越多的贵德特色农畜产品出现在江苏人的视野,一个个特产直营店在江苏落地成型。

援青,如一股股带着温暖的活水,源源不竭地滋润着贵德大地,从鱼米之乡到高原小江南,跨越了空间,增进了愈显浓厚的情意,衍生出无限希望与活力。

 

智力援助增进人民群众“新福祉” 

援青,不仅输血,更要造血。在踏上高原旅途的那一刻起,援青干部人才走基层,进校园、进社区,他们用传递薪火的赤诚之心,点燃了老百姓的一束束生命之光,为贵德县各族群众带来了福音,为南通贵德人民同心共唱大爱之歌奏响了强音。

江苏曼巴,挂真切!”54日,在贵德县人民医院内科病房,术后几天已完全康复的消化道大出血患者向前来查房的援青医生徐小松竖起了大拇指。

今年4月份,作为援青人才的徐小松离开江南水乡南通来到了他的第二故乡贵德,和他一样到贵德开展援青工作的,还有彭春雷、陈锦凤、龚郁蓉、邱烽、韩添龙5名医生,他们从南通相聚到这座高原小城,在贵德县人民医院的肿瘤内科、口腔科、消化内科等科室继续发挥专业特长,通过开展传帮带工作,为贵德县人民医院注入了新鲜血液

这只是南通市开展多形式柔性引才工作的一个缩影。近年来,南通市持续打造光明行白内障免费治疗医疗援青品牌,并选派学科骨干医生到贵德县人民医院开展传帮带工作,帮助贵德县人民医院提升医疗业务水平。

 

在此基础上,选派南通大学莫文隋研支团5名研究生和2名优秀教师到贵德县支教,为全县教育教学事业注入了新的理念,增添了新的活力。

今年65岁的洪伟,满头白发,精气神十足是他留给人的第一印象,从南通市教学一线退休的他本可以在家颐养天年,但他却决定离开家乡,远赴千里之外,走进高原小城贵德,开启支教旅程。

和他一起离开家乡前来支教的还有62岁的钱爱铭,从最初的家人因担心身体反对她前往青海到如今的丈夫陪着她来到青海,钱爱铭通过网络让家人了解青海后,获得了家人的支持。

作为青海的女婿,我觉得和这个地方很有缘分,洪伟说,因为妻子是青海人,很久以前来过几次,这座高原小城给他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所以决定来青海支教时,妻子非常支持,这也成为了他支教路上的不竭动力。

虽然四月的贵德已进入春天,但对来自江南的洪伟和钱爱铭来说,高海拔依然导致身体出现了很多不适,嘴唇干裂、眼睛肿痛。为了能尽快适应环境开展工作,他们只能通过多喝水多休息来缓解症状,学校也为他们配备了制氧机等设备。

经过一段时间的适应,现在他们已经投入到了教育教学工作中,除了了解学校和学生的基本情况,到课堂听课以外,他们还开设成立了心理辅导室,随时随地为遇到心理问题的学生排忧解难,大家都亲切的称他们为知心奶奶”“知心爷爷

这一趟青海,我们来得值!洪伟和钱爱铭把青海支教称为人生中的一趟寻美之旅”——他们在青海寻找到了当地学生的纯真之美、老师的师爱之美、青海河山的壮丽之美……

克服高寒缺氧的环境,克服远离故土亲人的不适,克服生活、文化、语言上的差异,多年来,很多像他们一样的援青干部人才在自己的岗位上尽职尽责,以十倍、百倍、甚至千倍的付出,倾情诠释着援青工作的重大意义。

援青,是跋山涉水,是克服困苦,是在荒漠中寻路,是筚路蓝缕的创业,是溯源寻根的大爱。展望未来,援青干部人才必将不改初心、不负韶华,在新征程上继续谱写苏青一家亲的大爱赞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