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长者版>新闻中心>贵德新闻>详细内容

听“铁姑娘”们讲治黄造田的事(三)

2022-04-26 09:47:41 贵德县妇联 点击:[] 字体:

序  言

黄河是中华民族的母亲河,孕育了古老而伟大的中华文明。自远古时代开始,贵德人民依黄河而居、繁衍生息,滋养了各民族守望相助、包容和谐的博大胸怀,培育了贵德各民族朴实无华、奋斗不息的实干精神,黄河成为贵德文化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

贵德人民在与黄河长期拼搏、休戚与共的历史长河中,留下了一幅幅战天斗地的壮美画卷,谱写了一个个荡气回肠的感人故事。其中红柳滩大会战就是其中浓墨重彩的一笔。红柳滩大会战开始于1976年,结束于1978年,这段治黄造田的经历,为十年后贵德县开展大规模治黄造田工程蹚出了先路,积累了经验,是我县黄河治理历史上的辉煌篇章。

这期间,涌现出了一支由16名共青团员组成的“铁姑娘队”,这支队伍年龄最大的23岁,年龄最小的13岁,在1976年为期40天的治黄造田工程中,流动红旗在她们的阵地高高飘扬了30多天,这支队伍用不畏艰险、迎难而上、勇创第一的干劲唱响了“谁说女子不如男”的响亮声音。

县委书记白永栋曾深有感触地说:“贵德天生丽质,其实也不是天生丽质,现在的贵德是治理出来的,治黄造田的黄河大堤,是老百姓用架子车、用人力一铲一筐堆起来的,有了这个大堤,黄河才安静下来,真正成为造福贵德人的一条幸福河。”

为讲好贵德治黄造田故事,树立贵德治黄造田楷模,延续贵德历史文脉,打造治黄造田“真干、实干、苦干”的贵德精神,我们推出在“治黄造田”工程中涌现出的铁姑娘队典型事迹,希望全县广大妇女进一步发扬团结协作、无惧无畏、吃苦耐劳、甘于奉献的“铁姑娘”精神品质,为把贵德打造成为青海省贯彻习近平总书记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重大战略部署样板县、示范县贡献巾帼力量。

在本该玩耍的年龄

——记治黄造田工程铁姑娘队陈玉芳

当看到围河造田工作中铁姑娘队当时年龄最小的陈玉芳时,她圆圆的脸,调皮娇羞的语调,宛如依然是那个被所有铁姑娘队队员宠着、让着的小姑娘。

197610月,年龄刚满14岁的陈玉芳成为了张家沟铁姑娘队的一员,从小没有受过多少苦的陈玉芳在收到要去参加围黄造田的消息时完全没有别人听到消息时的紧张和焦躁,她慢吞吞收拾着要拿的行李农具,仿若这次出门依然是和原来一样,拉车粪、种点麦、收点麦子。直到当了几年兵的父亲脚下生风地走了进来,一边麻利地收拾行李,一边详细给陈玉芳这次围黄造田的主要任务及一些工地上要注意的事项。那一刻,陈玉芳才知道父亲作为电焊工也要跟着队伍去红柳滩参加大会战。

陈玉芳以为这次围黄造田大会战和平时在村子干活没有多大区别,父亲始终会和她在一起,也会和以前一样把她宠在手里,不让她受多余的苦。

背着简易行李,扛着铁铲紧紧跟着大队伍出发,两千多人的队伍摆成了一条好看的长龙,陈玉芳左望右看,黑压压的队伍一眼望不到头,根本看不到有父亲的身影。原本指望父亲帮自己背行李的陈玉芳情绪瞬间黯淡下来,这时才知道,这次围黄造田大会战不仅仅是陈玉芳一家的事,而且是河阴公社所有老百姓的事。

走了一天的路,陈玉芳身上的汗不知流了多少,弄湿了背行李的绳子,黏糊糊勒进肩膀的肉里,生疼生疼。幸亏她手里的铁锨和日常用品被其他队员帮着带了,在她实在走不动的时候,副队长杨玉华还帮她背了一阵行李,边走边给她讲红军爬雪山、过草原的故事,故事中老一辈不怕牺牲、不畏艰难、不惧困苦的勇气和决心,让她年轻的心多了一份憧憬和想象。

好不容易走到红柳滩,早已到了主战场准备的大队长白宏勇带着她们去住的地方。一路上东一个西一个挖了很多“地窝子”,还搭了几个简易帐篷,队长说,这是指挥部,是公社领导住的地方。杨玉芳偷偷往里看了一下,帐篷里空荡荡的,没有凳子、没有床,一堆行李随意丢在地上,就像黄河滩地里随处可见的石头。领导也没有什么了不起嘛,陈玉芳调皮地想,跟着白队长一路向北,在北山的山体下,陈玉芳看见了几个山体里挖进去三四米的简易窑洞,白队长告诉她们以后就住这里。陈玉芳往窑洞里一看,感觉黑黢黢的,地面还有点潮湿。队长看着蔫头耷脑的陈玉芳,心疼地摸摸她的头,对她说,你年龄小,就睡里面吧,门口风大。

脚疼得抽筋,坐在有点潮湿的地上,脱下鞋子一看,小拇指细皮的地方磨出了几个亮晶晶的水泡,拿出随身携带的针线挑破,一滴清亮的液体随即流出,陈玉芳不知道,这种小泡将会成为她40天会战中的常态。

队长已经带着大家在收拾窑洞,可陈玉芳连动都不想动,她懒洋洋地靠在行李上,想着自己曾经当过兵的父亲,此刻他应该也在那个窑洞前收拾他电焊需要的工具吧。她很想去找找父亲,可队长说父亲是男社员,和她们离得远,好多男社员没有现成的窑洞,都是自己随便找一块地挖个简单的“地窝子”,上面盖一层树枝,条件好一点的再铺一层塑料,没有塑料的就在树枝上盖一层土,能起到防晒、防冻的效果就行。陈玉芳不知道父亲是不是带了塑料,现在是不是有了一个属于自己的“地窝子”。父亲是电焊工,和别人不太一样,他的待遇应该要比别人好吧,陈玉芳这样想着,心绪也渐渐平静下来。

阳光渐弱,倾斜的光线把百米宽的黄河染成金色,有风吹来,深秋的夜已经很冷了。

进到窑洞里,她的行李已经被其他队员铺上了,看着被褥就铺在有点潮湿的地上,陈玉芳有点心疼。广播里传来河阴公社播音员王玉梅清脆的声音,虽然是一些大会战的注意事项,但在陈玉芳看来却像从天宫传来的美乐。她是个爱幻想的姑娘,虽然没有上过学,可心底一直羡慕播音员,也幻想有朝一日自己能够站在播音台前,像王玉梅一样大声播报。

有点伤感地看着插在地里的铁锨,陈玉芳知道幻想就是幻想,不会成为现实。有队员在喊她进窑洞,进到里面,大家已围在一起听队长安排明天的工作,其他姑娘意气风发、叽叽喳喳的样子感染了她,她知道,从今晚起她将会是一名战士,敢于和天斗、和地斗、和黄河水斗的战士,明天又将是新的一天,陈玉芳期待着。

一天的工作从凌晨5点就开始了,出操、洗漱、吃饭、上工地。队友们很照顾她,让她干挖土、倒土、拉绳子这些比较轻松的活。可一天下来,陈玉芳还是会腰酸背痛,疲惫不堪,头还没有挨到枕头上就已经睡着了。这时候,其他队员还在总结着一天以来工作,计划着明天怎么干才能拿到流动红旗。

早晚的天气越来越冷,姑娘们手上、脚上的裂口越来越多,脚泡在从没完全干过的布鞋里,肿胀的裂口白花花的像小孩张开的嘴。白天干活的时候倒没什么,来回拉几趟车、跑一跑,腿脚就麻木了,可一到晚上,裂口就火烧火燎地疼。看大家都疼得受不了,陈玉芳就想让父亲带点羊油给她,好把大家脚上的裂口烫死。可父亲却忙得脚不沾地,只有在周围人铁锨坏了、架子车坏了的时候才能看见他的身影,更别说回家带点羊油上来。

日子在紧张、激烈、忙碌中过去。修的堤坝也有了点样子,可在修堤坝时队员被水冲走的事情却成了陈玉芳久久挥之不去的噩梦。

那时候,堤坝用铅丝、石笼和木栅栏来围堵,为了在下木栅栏的时候木栅栏不被水冲走,每个小组选派几个身强力壮、水性较好、手脚灵活的年轻人下到水里去固定木栅栏。“铁姑娘”队由于都是女孩,大队就派了三个男社员来帮她们。有一天在下木栅栏的时候由于水流湍急,跳入水中的队员白宏勇一下子被水冲翻,瞬间不见了人影。有两个人随即跳进水里,过了一会,白宏勇的头浮出了水面,大家递绳子、递木棍,手忙脚乱地把他从河水里拉了出来,可他却一直昏迷不醒。有赤脚医生急急忙忙赶来,组织人抬到了帐房里。由于工地医疗条件有限,他昏迷了两天一直没醒后,大队干部组织人员拉到县医院救治。大家以为,白宏勇这一走要休息很久,但仅仅三天后,陈玉芳在劳动现场又见到了生龙活虎、好像什么事情都没有发生的他。

看到强大、皮实的白队长出现在工地上,陈玉芳的心底瞬间涌出一丝感动。

创造奇迹的历程远比我们想象的要艰难很多。在40天的会战中,大家吃着沙子拌面、睡着窑洞,冷得打颤,可是再怎么艰难、怎么危险、怎么疲累,大家的身体里仿佛始终充着一股气,一股干劲。在1976年的围黄造田工程中,两千多人的队伍初步完成了黄河红柳滩段的围堵工作,黄河重回主河道。

日子虽苦,但本该处于玩耍年龄的陈玉芳好像一下子长大了,手掌的血泡破了又长好,长好了又破。手上、脚上的裂口已经不觉得疼了,周围的肉增厚了,好像又护住了裂口,就像队里的姐姐们护着她一样,虽然疼着,但很温暖。陈玉芳告诉我们,那时候大家互相心疼、互相帮助,你让着我,我让着你,从来没有谁是谁非。她说:“现在回过头去想,其实,那段时间是我这辈子活得最充实、最值得怀念的日子。”

作者|乜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