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长者版>新闻中心>贵德新闻>详细内容

拉西瓦灌溉工程效益显著

2019-11-22 10:23:34 中共贵德县委办公室 点击:[] 字体:

2019522日,投资14.4亿元、历时4年打造的贵德县拉西瓦灌溉工程全线正式通水,标志着贵德县农业水利发展迎来了质的飞跃。

拉西瓦灌溉工程地处黄河拉西瓦水电站大坝下端,渠道引水设计流量9.43立方米/秒,设计加大流量11.6立方米/秒,是国家“十二五”支持藏区经济社会发展建设重点项目,也是全省“四区两带一线”总体发展布局中黄河沿岸经济发展带重点水利建设项目和东部黄河谷地百万亩土地开发整理重大项目之一。该工程充分利用拉西瓦电站的良好水势,通过总长达52.3千米的渠道、隧洞、渡槽、倒虹管等水利设施,将拉西瓦电站蓄水引入灌区,实现了贵德黄河南岸谷地从提水灌溉到自流灌溉的转变,不断发挥着改善生态环境、优化资源配置、保障粮食安全的要作用。

水利资源配置更趋合理

黄河横贯贵德县境76.8千米,年径流量达238亿立方米,有一级支流11条,过境水量非常丰富。但黄河干流供水量仅占全县总供水量的19%,其余大部分灌溉用水由东河、西河两条支流供给。“三河”地区作为贵德县农业发展主产区、旅游发展核心区、城镇建设中心区,曾经由于缺乏调蓄管理工程,灌溉高峰期供水不足,水资源供需不平衡问题突显,许多农田得不到充分灌溉,导致作物生长用水得不到保障,有时农户之间还会出现水事纠纷。

自正式通水以来,管理部门坚持“节水优先、空间均衡、系统治理、两手发力”的思路,按照“以需定供、轮转用水”的管理方式,根据片区作物布局和灌溉条件,将灌区农业生产用水按计划统一分配到村组、细化到田块,做到定额分配、高水高用、低水低用,确保了灌区农业用水实时供给,减轻了城镇用水压力,杜绝了因旱带来的各类用水矛盾。干渠沿线分布的20条自流支渠和8条提灌支渠以及诸多田间配套设施不断发挥效能,有效减少了供水过程中的“跑、冒、滴、漏”,在增加供水量的同时提高了水资源使用效率,保障了5个乡镇12万亩农田的用水需求。同时,灌溉工程广泛的覆盖面和强有力的供给力助推着贵德县8万亩土地开发整理项目的实施,灌区农业发展得到长足的保障。

生态环境状况不断改善

贵德干旱少雨,蒸发强烈,植被稀疏,特别是黄河南部的山区干旱缺水,植被覆盖少,水土流失严重,全县存在水土流失情况的土地面积约2500平方千米,占土地总面积的74%,致使每年向黄河流进的泥沙量达630万吨,再加上多变的气候和土地盐碱度影响,该地区草场退化,水源涵养功能弱化,虽然实施了一系列生态保护工程,但环保形势依然十分严峻。

灌溉工程保障了黄河南岸经济生态可持续发展,有了充足的水资源输送,农田、草场、森林、湿地面积不断增多,多年撂荒的土地重新得到开垦,草场涵养水源的功能不断加强,树木栽培和森林抚育有了保障,湿地生态系统有了新的活水源。国土绿化提速三年行动提质增效,贵德县今年完成国土绿化任务1.1万亩,全县森林覆盖率达到14.29%;湿地生态系统让水资源得到充分涵养,越来越多的动植物选择栖息在此;草场的恢复改善了土壤碱性,极大的治理了水土流失问题,流入黄河的泥沙量得到控制,“蓝天、碧水、丹山、净土、绿地”的生态绿色名片更加靓丽,为推动贵德县创建国家级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县、国家园林城市、省级森林城镇贡献了力量。

农牧产业结构持续优化

灌溉工程建成之前,贵德农渠基本上为土渠,衬砌率仅为39.14%,灌溉效率不高,“三河”地区黄河南岸共架设一至四级提灌站44座,且大部分修建于20世纪80年代,运行、维修所带来的成本较高,浇一亩地要投入25元,一年下来,一个村庄用于灌溉的费用高达十几万元,导致许多农户在发展基础农业上的积极性不高。

拉西瓦灌溉工程惠及河阴、河西、河东、常牧、新街等5个乡镇87个行政村8万余名群众,预计可增加人均年收入1000余元。同时,每年可节约提灌用电1486kw·h,节省灌溉费用367.87万元。农业用水问题得到解决,带动了农牧产业与其他产业的深度融合发展,诸多农业经营者纷纷投入到农业规模化生产的行列,大片荒废的土地得到有效利用,相继建成了一批休闲观光农业园区和蔬菜种植基地以及苗木培育基地,产业结构持续优化,基础农业带来的附加值不断提升。通过农业+旅游业模式大力发展蔬菜种植和旅游观光,在解决当地不少贫困户就业问题的同时也为村集体经济发展带来了新的增长点,此外,一些个体农户也抓住有利时机,发展冬小麦、果蔬、饲草等种植业,农产品供给量不断攀升,经营效益不断向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