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长者版>新闻中心>贵德新闻>详细内容

端详一个即将走出贫困的县域侧影——贵德县脱贫攻坚纪实

2019-11-19 09:06:50 青海日报 点击:[] 字体:

通过技能培训,易地搬迁后贫困户用一技之长改变着自己的生活。

自主创业,实现了搬得出稳得住的目标。摄影:李兴发

春天,微风拂柳,老树抽芽;夏天,花影绰绰,游人如织;秋天,层林尽染,瓜果遍地;冬天,雪树琼枝,银装素裹。贵德县位于海南藏族自治州东南部,素有高原小江南”“梨都之乡西宁后花园之美誉。在这样一个美丽的地方,贫困依然是贵德县经济社会持续发展的掣肘。2015年脱贫攻坚工作启动以来,全县共识别认定贫困村51个。2017年,顺利实现8个贫困村退出,8042242名贫困人口脱贫;2018年,顺利实现34个贫困村退出,18136330名贫困人口脱贫。到2018年底,全县贫困人口发生率从原来的12.94%下降到3.6%。人们欣喜地看到,贵德县以己之长克己之短,结合实际,制定九个一批行动计划和十个专项行业方案,推动脱贫攻坚战从打响打赢发展,打赢打好转变。

把贫困户

心理安全区带出来

面对已经取得的成绩,贵德县扶贫开发局副局长杨晓东说:脱贫攻坚的万里长征,我们才走了一半,接下来的任务更重。常牧镇是全县唯一一个还未脱贫的深度贫困乡镇,今年年底,我们要坚决完成常牧镇9个贫困村全部退出、全县8603231名人口脱贫、贫困县摘帽的目标,确保与全国同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常牧镇,是贵德唯一以牧业为主、农牧接合的乡镇。也是贵德县7个乡镇中贫困面积大、贫困程度深、脱贫攻坚任务最重的乡镇,贫困人口占全县人口的43%

千百年来生活在常牧镇的牧民们,一直延续着祖先游牧的生活方式,牛羊和草场是他们唯一的生存必备、精神寄托,在劳有所获的同时也就拥有了心理安全区。一部分群众抵触和排斥新的生活方式,宁可艰苦地熬日子也不愿走出原有天地,换个营生实现脱贫。这成为当地打赢脱贫攻坚战最大的障碍。

年轻的常牧镇党委副书记卓果吉如是说:我们这里的扶贫不是有了产业就能脱贫,也不是易地搬迁后有配套政策就能搞定。这里的脱贫是要把当地牧民从心理安全区带出来,从延续了千百年未曾改变的封闭生活中拉出来,难度如同让一条大河瞬间改道,没有山崩地裂的阵势不行……”

建档立卡贫困户吉后太,世代生活在海拔3100多米的贵德县常牧镇都秀村,无产业、没技能、没文化,曾经牛羊是一家人生存的唯一依靠。现在我一边放牧一边跑运输,日子过得才有了起色!吉后太字里行间流露着一句老话:两条腿走路才能又稳又快

从围着6公顷草场二十多只牛羊熬日子,到开着三轮车跑运输实现年收入翻番,吉后太一家生活的改观取决于观念的转变。他心里清楚,这一切离不开镇党委副书记卓果吉和她的同事们一次次上门动员,一次次带他看产业发展成效,为其量身制定脱贫项目。

都秀村四社,李毛先和奶奶相依为命。十八岁的李毛先继承了奶奶的生活观念,没有技术在手,一门心思照看着通过扶贫项目资金获得的四十头牛羊。易地搬迁始终融入不进这家人的心理安全区,重重顾虑让她们依然留守在被大山隔绝的草原上。

搬走后牛羊怎么办?

牛羊入股合作社,别人帮你饲养,你住在楼房里等着分红!

离开了草原日子怎么过?

你搬下去医疗、养老政府都有保障,政府帮你孙女学汉语、学技能,就业创业优先,靠手艺挣钱过日子,比你放牧挣得钱多!

村委会主任索南加一日三次的登门,无数次苦口婆心最终让他成为了李毛先一家的编外成员,真情最终撬开了祖孙俩的心理安全区的大门。要做好对贫困地区干部群众的宣传、教育、培训、组织工作,让他们的心热起来、行动起来,引导他们树立宁愿苦干、不愿苦熬的观念,自力更生、艰苦奋斗,靠辛勤劳动改变贫困落后面貌。

常牧镇25个扶贫工作队,77名干部牢记使命,交出了这样的答卷:20172018年,257户建档立卡贫困户完成易地搬迁,入住率为100%。今年年底还要完成604户建档立卡贫困户易地搬迁工作。

精准扶贫

扶到点上也扶到根上

易地搬迁要搬得出稳得住,在于贫困户是否安心,让贫困户安心就要看扶贫是否扶在了点上、根上。

德吉在藏语中是幸福的意思。常牧镇易地搬迁政策实施后,村民们搬到了位于贵德县城的易地搬迁安置小区德吉家园。当地257户建档立卡贫困户在这里开始了崭新的生活。

吾隆村是当地9个深度贫困牧业村之一,2017年村里46户建档立卡贫困户,被安置在了这里。走出大山跨出草原才知天地有多宽。是这里的村民摆脱传统游牧束缚,开始务工就业、入股合作社后的感慨。

格巴加是其中的一户。原来,家里就靠40只羊和0.053公顷土地的收入勉强度日。提起在大山里的日子,他别有一番滋味在心头。后来他将土地和羊流转,搬迁到县城。政府为格巴加提供了零就业公益岗位,每个月有1100多元的收入。空余时间,他和媳妇还去哥哥的民族服饰公司打工,每人每月有2500元的工资。现在公司效益不错,加工的服饰销往天峻、刚察等地。每月3600元的工资加之政策性收入,2018年他顺利脱贫。

要思考我们这个地方穷在哪里?为什么穷?有哪些优势?哪些自力更生可以完成?哪些需要依靠上面帮助和支持才能完成?要搞好规划,扬长避短……”习近平总书记的要求,为常牧镇精准扶贫扶到点上,扶到根上指明了路径。

细网筛沙,自2016年至今,常牧镇先后三次动态调整贫困人口,漏登的20人被纳入了进来,711人被清退,真正需要帮扶的1341户,享受到了扶贫资金和政策带来的福音。

扶优脱贫,常牧镇9个牧业重点贫困村,优先发展现代生态畜牧业。2017年拉德村生态畜牧业合作社发展高效养殖,100万元的大红包贫困户户均分红1.4万元,人均2890元;都秀村被确定为海南州牦牛联盟示范基地之一,拉德村被确定为藏羊高效养殖基地,高效率、高收益的畜牧业发展模式,在常牧镇初具雏形。

让孩子上学

把致富路走得更宽

兰本加是常牧镇都秀村建档立卡贫困户,心脏病、肺心病、胃炎、胆囊炎,今年55岁的兰本加多病缠身,经济收入完全依赖草场补贴、草场管护员工资以及低保金。

没文化看病填表都得请人帮忙,不懂汉语打工都没地方去……”兰本加因为常年患病需要治疗,导致20岁的大女儿没有接受到系统的教育,让他自责不已。为了下一代的路越走越宽,他不许小儿子放牧而是把他送进了学校。

抓好教育是扶贫开发的根本大计,要让贫困家庭的孩子都能接受公平的有质量的教育,起码学会一项有用的技能,不要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尽力阻断贫困代际传递。如今习近平总书记的这番话,在常牧镇牧民中从五年前的被动执行,转变为了如今的积极落实。

作为切扎村的第一书记,周学真参与和见证了贫困户脱贫的全过程,但让他记忆犹新的还是牧民教育观念的快速转变,以前为了应付九年义务教育的强制性,居然有人花钱雇别人孩子顶替自己家孩子上学……”而如今周学真看到的是,考不上高中就上技校,上了高中就往大学里奔!

在常牧镇九年义务教育入学率达到100%,辍学率从2014年以前的增长态势,转为2015年后的下降趋势。教育资源也一改曾经教师配备不够,教学设施陈旧的窘境。为解决教育辐射半径不足的短板,常牧镇民族寄宿制小学又以贫困村为中心,分设了3处教学点,9个深度贫困牧业村适龄儿童上学难问题得以解决。

在贫困村切扎村,建档立卡贫困户宽太吉,对自己的儿女有这样的规划:我从现在多做一些藏绣,攒下的钱都给小儿子留着上幼儿园,从小学到初中上学不要钱,9年时间我攒的钱供他上大学,让他以后像电视里的那些人一样,穿着西装坐在办公室里挣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