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我们走进贡巴村看一看!
党的十九大报告对乡村振兴战略的阐述,为亿万农村群众描绘了“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美好愿景。在走具有中国特色青海特点的乡村振兴道路中,全省各族儿女不断投入到培育乡村发展新动能,打造生态生产生活共赢新格局,建设生态宜居新家园,焕发乡风文明新气象,构建乡村治理新体系,塑造美丽乡村新风貌的实践中。今日起,本报特推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加快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乡村振兴在海南》系列报道,敬请关注。
3月21日,位于贵德县河东乡贡巴村的村级活动中心热闹非凡。河东乡副乡长董海生在宣讲现场一边向村民询问村里春耕备播的生产情况,一边向他们讲起了1号文件中与村民们息息相关的部分。“现在我们一年的人均收入已达8740元,村里累计土地流转1300亩,并且成立了7个生产合作社,产业结构调整进一步优化。1号文件为我们指明了方向,让我们更加有信心了。”说起村里目前所创造的收益,贡巴村党支部书记才让本显得信心满满。
河东乡贡巴村地处东山脚下的黄河南岸,民风淳朴、空气清新、景色宜人,是藏、汉、回等民族集聚的一个村。全村现有耕地2896亩,主要种植冬(春)小麦、兼营少量畜牧业;长期以来,绝大部分村民都认为这是一片贫瘠之地,依靠这样的土地致富是不可能实现的。
然而这一切转变发生在2014年,贡巴村在“美丽乡村”建设中,投资1953万元,在原村委会旧址新建了占地面积2100平方米,集办公楼、卫生室、文化活动中心于一体的村民综合办公服务中心,村民们的衣食住行都发生了极大的改变。成立了拥有40座畜棚的贵德县多隆牛羊繁育专业合作社,改变传统耕种方式累计土地流转1300亩,用来种植玉米、燕麦、箭舌豌豆等经济作物。又成立贡巴村水利协会,极大的减少了耕地浇水、用工和费用开支,增加了农民的收入。
记者在采访中发现,在贡巴村无论大人小孩儿,男女老少,人人都笑容满面。大家说,美丽乡村建设,给我们老百姓带来最大的好处就是我们的观念转变了,思想觉悟提高了,生活环境改观了,小乡村向城镇化迈进了。贡巴村三社的村民袁志孟说:“现在的年轻人都不呆在家里了,打工的打工,当老板的当老板,大家都一心一意的谋好生活着呢”。
当记者一行到贡巴村进行采访时,正赶上村民包珂与几位老人在巷道里聊天。听说是记者,包珂高兴地带领着记者走进了他的新家,并介绍道:“虽说是农村,可与城里比较没啥区别,去年刚花了70万在村里盖起了小别墅,现在正在装修呢。我们现在喝着自来水,用着卫生厕所,条条街道干净整洁。晚上太阳能路灯让全村亮亮堂堂,健身、跳舞、打球的各有各的地方。现在走亲戚时,一说我们贡巴村,其他村的人都特别羡慕。”
让其他村的村民都羡慕还真不是吹。走进贡巴村,不论是新修建的小别墅还是老院子,每条街道都干干净净,粉刷一新的黄色院墙高度一致,院墙与水泥路之间是人行横道,梨树、樱桃等各种树木与太阳能路灯整齐排列在街道两旁。漂亮气派的村委会大楼、设施齐全的文化活动中心、健身小广场、凉亭、围村护栏,随便走到哪里,贡巴村都让人感到赏心悦目。
村会计刘忠向记者介绍,为保持全村干净整洁,村里成立贡巴村“党员志愿服务队”,将“主题党日”活动和“五城同创”工作有机结合,积极组织发动志愿活动,在每个月的15号,集中打扫卫生,改善了村容村貌,不断提高村民生活质量,实现农村环境综合整治工作经常化、制度化、规范化。“各种长效机制和有效措施让我们村不管啥时候都干干净净。”才让本自豪地告诉记者。
对于村里下一步的打算,才让本说:“乡上已经拿出了贡巴‘知青年代’干部教育基地的项目规划方案,因为贡巴村在上世纪六、七十年代,曾是众多知青的聚集地,综合我们村的区位优势和知青文化特点,乡上积极探索基层党建服务经济社会发展的新途径,相信在不远的未来,我们村将会成为全县乃至全省人民了解知青、回顾历史,进行
整洁干净的街道,漂亮的院墙,林立的路灯,蓊郁锦绣的花草树木,走进贡巴村,真正体会到什么是村在林中,人在画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