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德县稳步走上“高原特色现代农牧业”之路
贵德县围绕实现农牧业现代化,加快转变农牧业发展方式,优化农牧业区域布局,加强农牧业综合生产能力建设,提升农牧业可持续发展能力,稳步走上技术先进、绿色有机、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的高原特色现代农牧业之路。
一是生态农牧业区域布局进一步优化。立足资源禀赋和地域特征,按照绿色、优质、高效、生态、安全的要求,确立了“十三五”时期贵德现代生态农牧业发展围绕“休闲观光农业发展区、特色种养高效示范区、农牧交错生态循环发展先行区、草地生态畜牧业试验区、沿黄冷水养殖适度开发带”(即“四区一带”)区域产业布局,为形成布局合理、特色鲜明、优势互补、良性互动的产业发展新格局奠定了良好基础。
二是农牧业综合生产能力不断加强。今年以来,安排农牧业扶持发展资金1000万元,并整合省州下达的3796万元切块资金,实施瓦家村梅花鹿养殖基地、大史家清真牛羊屠宰场、美地花田农场等农牧业建设项目33项,截至目前,已开工22项,完成固定资产投资1.24亿元。坚持按照“调结构、转方式、增效益”的要求,加强农业生产基地和“菜篮子”工程建设,扩大特色农产品种植面积,促进生产要素向特色化、科技化、规模化转变。全县完成冬春小麦种植6万亩,蔬菜1.2万亩,玉米1.4万亩,油菜3.6万亩,药材3000亩。大力发展农牧业专业合作社建设,6个特色牧业专业合作社、34个规模化养殖场、139个家庭牧场、3个科技示范基地,5个农牧业园区已开工建设。加大农牧业基础设施建设,马什格羊水库工程、黄河百万亩土地开发整理、小型农田水利重点县项目和黄河干流防洪工程(贵德段)等项目进展顺利,现已完成投资1.42亿元,项目服务农牧业生产发展的能力进一步提升。
三是休闲观光农业蓬勃发展。努力将薰衣草观光体验园区打造成高端休闲体验园区,新种植薰衣草300亩,大力推进薰衣草精油、香包、枕芯以及婚纱摄影等特色旅游产品开发力度,延伸产业发展链条。黄河孔雀苑服务功能升级加强,孵化和引进孔雀300只,养殖规模达到500只,餐饮娱乐等设施基本配备,教研、观光等服务能力不断提升。结合旅游精准扶贫项目,打造甘家村源源水乡生态观光园区,将生态农业、乡村旅游和水上游乐有机结合,打出乡村旅游新品牌。全力推广村级产业优势,在山坪村新建占地500亩的集果树栽培、蔬菜种植、特色养殖为一体的休闲观光农业园区,在二连村建成集梨树栽植、蔬菜种植、花卉观赏、农家生活体验等为一体的千亩梨园,有效增加农业附加值,提高农民收入。
四是农牧业经营体制机制不断健全。发展新型经营主体,强化农畜产品精深加工和流通力度,培育和引进了省级农牧业产业化龙头企业3家,州级龙头企业15家。规范提升农牧业专业合作社发展水平和带动能力,深入推进示范社创建行动,累计组建各类专业合作社297家,其中国家级示范社2家,省级示范社6家。不断扩大农畜产品营销渠道,在省州府所在地开设农产品直销门店4处,同时,加大“农超对接”、“农校对接”力度,由易稼源公司牵头,与西宁部分超市、大中专院校和宾馆签订蔬菜供销协议。并按照“互联网+农业”的思路,组建了贵德农丰电子商务平台。健全完善土地草场承包经营权流转市场,发展适度规模经营,累计流转土地5.8万亩、草场81万亩,分别占土地、草场总面积的30%和22%。创新农牧业投资机制,设立县级农牧业扶持发展资金,引导金融资金、社会资金向现代农牧产业集聚。稳步推动以股份合作为主的产权制度改革,拉德村股份制改造工作推进顺利。
五是农牧业可持续发展能力得到提升。全面推进生态畜牧业发展,坚持分流富余劳动力与禁牧减畜相结合,加快草场承包经营权流转,调整优化畜群结构,完善草畜平衡机制,转变传统放牧形式,改善草原生态环境。上半年,完成牛羊育肥贩运15.86万头(只),实现收入1061.6万元;举办农牧民技能培训班9期355人次,转移农村剩余劳动力11505人,实现劳务收入6109万元。全力推进生态环境治理与保护,完成天保造林1500亩、森林抚育1.5万亩、三北防护林2000亩、封山育林1万亩、义务植树20.54万株,完成村庄绿化七个村。加快推进农村清洁能源利用率,登记造册太阳能热水器2600台,完成安装800余台。全面开展耕地污染治理、农业面源污染治理,大力倡导使用有机肥和测土配方施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