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长者版>新闻中心>贵德新闻>详细内容

一粒种一根草一条致富路

2025-10-29 09:23:27 海南报 点击:[] 字体:

在国家可持续发展创新示范区建设的引领下,海南州打造高原特色产业的生动实践正在田野乡间如火如荼地展开。

深秋的贵德县河西镇,德成种植专业合作社的农田里,收割机的轰鸣声奏响丰收乐章。从青贮玉米到高产巨菌草,从秸秆还田的保护性耕作到对土壤墒情的精准呵护,良种、沃土与新模式共同勾勒出海南州筑牢农业根基、拓宽增收渠道的坚实足迹。

合作社创始人张启德回忆起推广初期的艰难:“当时农户们都持怀疑态度。”他三赴中国农业大学学习取经,引进的不只是新品种,还有一整套生态种植技术。合作社在农技部门指导下,推行测土配方施肥,农药使用量减少30%,产量提升15%。

“我们使用的青贮玉米品种特别注重节水耐旱特性。”合作社负责人刘应安介绍,合作社推广的豫玉22号等品种需水量比传统品种减少20%以上,更适合当地干旱和半干旱气候。如今,合作社种植面积达5000亩,通过“粮-饲-肥”循环模式,将畜禽粪便转化为有机肥,实现资源循环利用。

刘应安抓起一把刚粉碎的青贮料说:“我们今年还试种了巨菌草,这种草不仅产量高,还具有很好的固土保水效果,长势相当不错。”

记者注意到,收割后的田地里覆盖着一层厚厚的秸秆,合作社采用保护性耕作方式,将秸秆还田以保持土壤墒情、改善地力,让“藏在土里的效益”持续释放。

如果说合作社是“田间实验室”,那么贵德县金穗农业开发有限公司就是高原种业的“储备库”。

在贵德县金穗农业开发有限公司的种子仓库,总经理余富强向记者展示了今年新收储的种子:“我们特别注重选育抗旱、抗病品种,2025年预计收储450万—500万公斤种子,可满足省内外近20万亩大田用种需求。”公司实验田里,各种作物品种正在进行抗逆性测试。技术员指着一片长势良好的小麦说:“这个新品种需水量少,抗倒伏能力强,非常适合当地推广。”

除此之外,公司还建立了农作物种质资源库,收集保存当地传统品种资源,为育种工作提供丰富的基因库。这种对生物多样性的保护,为农业可持续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土地流转后,我在合作社务工年收入1万多元,更重要的是学会了生态种植技术。”江仓麻二社村民才保的话道出了贵德县种业发展的民生温度。

合作社推广的绿色种植模式,使当地农业面源污染显著减少,农田生态环境明显改善。

合作社还建立了“种植—养殖—能源”循环系统,将秸秆等废弃物转化为生物质燃料,为合作社提供清洁能源。这种模式不仅减少了环境污染,还增加了经济效益。

站在试验田前,刘应安规划着未来:加强产学研合作,选育更多适合当地气候的节水环保品种。而金穗农业公司也正在建设的种子加工中心,将采用太阳能等清洁能源,打造绿色加工链条。

“两家新型农业经营主体通过“绿色品种+生态技术+循环模式”,不仅实现了经济效益提升,更推动了农业生态环境改善。这种发展模式为高原地区农业可持续发展提供了有益探索。”贵德县农业农村局农牧业综合服务中心副主任谢守鹏表示,这种发展模式破解了高原农业“高产与生态难兼顾”的难题,为海南州乃至整个高原地区农业可持续发展提供了可复制、可推广的经验。

夕阳下,连片的农田与远山构成和谐画卷。贵德县的种业振兴之路,正朝着生产发展与生态保护相协调的方向稳步迈进,为海南州国家可持续发展创新示范区建设注入源源不断的“农业活力”,也为高原粮仓的未来写下更精彩的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