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牧镇:一号文件“踏春来”引得乡村“百花开”
“阿卜阿姨、姑娘小伙!今天不唠家常,不唱歌跳舞,就围坐在这片草原,讲讲中央发的一号文件‘新春大礼包’!这文件里的政策,就像自家做的糌粑,看着普通,嚼着醇香,甜到心坎里!”贵德县常牧镇拉德村党支部书记豆改才让笑着招呼大家围坐。初春,拉德草原的风柔柔掠过山野,枯草下土地已泛出淡绿,不远处羊群自在吃草。
“今年的一号文件提出,要推动‘农业基础更加稳固、农村地区更加繁荣、农民生活更加红火’。过去一年,村里公路修了,环境美了,腰包鼓了,都多亏党的好政策……”豆改才让翻着密密麻麻的笔记本宣讲,现场气氛轻松。
“今年中央一号文件有啥新提法?”“乡村振兴还有哪些惠农政策?”“发展养殖业,政府咋扶持?”村民带着疑问认真听宣讲。
“老书记,你来得早,你给大家讲讲。”大家看向拉华才让,他笑着说:“这几年,村里种植基地每年收益近1000万元。今年种了8000亩青稞、2000亩燕麦,按新补贴政策,好好种地,每亩能多拿几十块补贴。”
“文件支持‘土字号’产业,直播平台上卖土特产,收入会增加。咱养殖合作社也能直播卖羊肉、羊奶、羊皮,今年分红肯定好。”“镇上就业培训班能学烘焙、挖掘机驾驶,结业发证,贷款贴息!咱这双手,能刨出金疙瘩!”大家你一言我一语。
又是一年“春风”起,第13个指导“三农”工作的中央一号文件如期而至。为把党的“好声音、好政策”传进千家万户,常牧镇党委坚持重心下移、力量下沉、服务下倾,组织“百姓名嘴”深入田间地头、村社院落,用带着泥土芬芳的乡音土话,将中央一号文件精神转化为百姓听得懂、记得住、用得上的“家常课”,处处都是一派“人勤春来早,田间耕作忙”的生动景象。
小板凳,家常话,大家围成圈圈坐。在都秀、豆后漏、周屯、上兰角、斜马浪等村,一场场别开生面的“庭院课堂”“板凳课堂”“草原课堂”陆续进行着。
“过去一年,咱们的榨油坊项目终于落地了,厂房里的生产机器经过安装调试也准备正式投入运营,咱们的种植业也愈发向好,这政策实在好!”周屯村党支部书记许志全从村民们身边的变化说起,回顾了过去一年乡村振兴取得的丰硕成果,并结合中央一号文件中重点强调的农村、粮食等重点任务,结合学习运用“千村示范、万村整治”工程经验,对村内产业、农业、民生等方面未来的发展进行了展望。
“咱得‘翻译’政策!比如文件里说‘延伸产业链’,我就举隔壁周屯村面粉加工厂的例子:贵德县作为冬小麦种植农业综合标准化示范区,面粉加工业不仅可以带动部分群众在家门口就业增收,而且冬小麦经过除尘、清洗、选杂、清粮、破碎、研磨等工序,加工成面粉一斤可以多赚0.75元,这就是延伸产业链。”斜马浪村党支部书记安延德细致地讲解着。老乡们一听就拍大腿,“这路子中啊!咱们村就应该主动借鉴经验,形成咱们自己的富民产业”。
在上兰角村春耕现场,农民们忙着翻地、施肥、播种,一旁的旋耕机正匀速推进,锋利的犁刀深深切入板结的土壤,翻起的泥浪泛着湿润的油光,紧随其后的播种机齿轮精准转动间,春小麦种子如雨点般均匀嵌入犁沟,留下笔直如尺的播种线。“要结合浇水追施化肥,浇后及时中耕轻耙,促进麦苗稳健生长。万一降温可能会导致麦苗受到冻害,但也不必过于担心,只要小麦的茎没有冻伤,很快就会茁壮成长起来。”“今天已经解决了3个技术问题,还建了微信群,随时可以‘远程问诊’。”“土专家”仔细查看着种子播种情况,并为村民们一一答疑解惑。
村民们的美好期许,都由“百姓名嘴”在一场场宣讲中,从一号文件里给大家找到了“答案”。
“记住喽,政府是咱靠山,但幸福生活得靠双手挣!最后问大家,这波‘政策春风’咱接不接得住?”
“接得住!干起来!”……
在泥土芬芳的田间,中央一号文件的“大政策”正化作润泽乡村的“及时雨”。常牧镇广大党员干部将进一步心系“万家灯火”、情牵“柴米油盐”、紧盯“急难愁盼”,用心用情用力守护群众“稳稳的幸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