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力援贵 情暖梨都——援贵感悟
自对口支援工作开展以来,一批批援贵干部人才积极响应党中央号召,铭记习近平总书记“缺氧不缺精神、艰苦不怕吃苦、海拔高境界更高”的殷殷嘱托,舍小家,顾大家,以跨越山海的深情,带着党和人民的嘱托,将资金、项目、技术和先进理念带到第二故乡,充分发挥桥梁纽带作用,用心用情赤诚奉献,倾智倾力共襄发展,把初心与使命、忠诚与担当,情怀与奉献书写在了“高原小江南”。
闫鑫升
援青干部、贵德县委副书记、县人民政府副县长
用奋斗和实绩书写水利援青答卷
两年多来,我从懂贵德爱贵德到兴贵德,已完全融入到贵德的发展中。2022年到2024年的汛期,及时开展贵德县河道清淤规划编制工作,组织河道清淤,实施泥沙处置,实现防洪减灾和区域发展双赢。两年多来,我秉持着助力贵德打造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样板县示范县的信念,会同水利干群实施了近6亿元的投资项目,确保了全县供水安全、防洪安全。严格落实“四水四定”原则,实现用水效率目标。河湖管护水平提升,德拉河建成全省幸福河湖,河湖长制工作获得省政府激励。
一次青海行,一生贵德情。不管是现在还是将来,我都一如既往地关注、参与、支持贵德的发展,祝愿贵德明天更美好,未来更辉煌。衷心感谢贵德各级领导对我的关心支持帮助,祝大家身体健康,万事顺遂,以后常联系,有事请安排!
张方
贵德县人民医院党委书记、院长(挂职)
帮扶工作是医联体建设的生动实践,体现了优质医疗资源下沉的重要性。作为青海省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的一名骨干医生,我肩负使命来到贵德,在县人民医院为期两年的医联体帮扶工作中,我深刻体会到“医者”二字承载着的厚重分量。
帮扶期间,通过“院府合作”医联体帮扶模式,将先进的医疗技术与理念引入贵德县人民医院。从日常诊疗规范的优化,到开展高难度呼吸道疾病的诊治,我全力以赴,为有力提升医院的整体医疗水平作出了应有贡献,同时,也为我积累了宝贵的基层医疗经验,是一次难能可贵的双向成长。
未来,我将继续以医联体为纽带,致力于搭建“输血”与“造血”并重的桥梁,始终以人民健康为中心,为基层医疗事业贡献更多力量。
周贤
贵德县人民医院张家港市援青中医专家
帮扶工作中,我始终牢记政治责任与使命担当,把贵德县群众的健康需求放在首位,牵头 建立 了 “ 中医适宜技术推广中心 ” ,规范 了 “ 冬病夏治 ”“ 穴位贴敷 ” 等特色疗法 。带领外科团队,创新提出“中西医结合外科诊疗模式”,在普外科、肛肠科等多学科推广应用。 帮扶期间 传授中医诊疗经验, 完成 “ 师带徒”模式代教2名,将 授人以鱼 转化为 授人以渔 。 同时我积极参与到村、社区、敬老院开展免费诊疗服务活动,真正做到了用脚步丈量民情,用真心守护健康。
虽然援青工作即将画上句号,但我对高原小江南——贵德的感激之情却愈发深厚。未来,我将以这段援青经历激励自己勇于担当、扎实工作,为祖国医疗卫生事业的发展做出自己应有的贡献。
曾小茹
贵德县民族寄宿制学校南通大学支教老师
贵德岁月:一场双向奔赴的成长
已是我在青海高原的第八个月了,贵德的风早已吹散了我初来时的忐忑。我负责三个班的物理教学,从机械运动到质量与密度,我见证着三个班级的孩子们从懵懂到自信的蜕变,当看到三个班级物理成绩跃居榜首时,那些挑灯备课的深夜、课间被学生围住追问的喧闹,都化作了黄河水般温润的欣慰。在“异口同声”播音社,孩子们用逐渐标准的普通话诵读《少年中国说》时,我看到了他们眼里的光。
假期里,我们在黄河岸边捡拾塑料瓶,看蓝天白云重新倒映在清澈的河面;我们在敬老院里陪藏族阿妈聊天,看笑容重新出现在布满皱纹的脸庞;我们在梨都杯篮球赛中维持现场秩序,当球员们将一瓶矿泉水递给我们时,我突然懂得志愿服务的真谛——不是单向的给予,而是心与心的同频共振。
在贵德这片土地上,讲台教我以知识传递希望,山水教我以真诚拥抱生命。那些在物理公式间隙种下的梦想,在志愿活动中传递的温暖,终将在高原的春天里,绽放成格桑花海。
王思远
贵德县河阴寄宿制学校江苏大学支教老师
初遇贵德,情暖河阴
怀着对支教的期待,我们踏上青海贵德的土地。高原的蓝天白云与穿城而过的黄河,赋予这片 "高原小江南" 独特的灵动感。河阴寄宿制学校的孩子们用纯真的笑脸迎接我们,他们求知的眼神和主动问候,让旅途的疲惫化为暖流。
尽管高原气候带来诸多不适,但学生们的成长故事更触动人心。许多孩子来自牧区,寄宿学校成为他们的第二个家。在学校的宿舍里互助成长,让我深刻体会到支教不仅是知识传授,更是情感陪伴。
短短数日,我已被这里的淳朴民风所感染。孩子们的每个笑容、每次课堂互动,都让我感受到教育的双向力量—— 他们收获知识,我收获成长。未来的日子里,愿我们的陪伴能点亮更多希望,在这片高原上书写真挚的师生情谊,相信在我们的共同努力下,贵德的明天必将绽放出更加夺目的光彩。
王宏生
青海省畜牧兽医科学院科技特派员
从实验室到草原站的生态答卷
作为草原生态领域的科研工作者,我始终坚持“生态优先、科技赋能、绿色发展”的理念,着力解决高寒草地退化、特色产业薄弱等核心问题。一年的工作让我对科技特派员的使命有了三重认知:
科研价值的再定义, 如何让技术成为群众手中的 “致富钥匙”“把论文写在大地上”是科技特派员的使命所在。协同创新的力量, 针对企业的生产与发展多元化的服务需求,要发挥科技特派员的专业优势,从 “单兵作战”转变到“集团攻坚”,不断创新,为企业增收提供技术支撑。造血机制的构建, 科技特派员不仅要 “短期帮扶”还要“长效赋能”,不仅要向农牧民和生产企业传授技术,还要注重本土人才培养,激发企业职工和农牧民的创新动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