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长者版>新闻中心>贵德新闻>详细内容

河阴镇:“三融三联”促振兴 再画来年好“丰景”

2024-09-02 09:43:14 贵德县河阴镇人民政府 点击:[] 字体:

杏花村原为尼那良种场,上世纪五六十年代开垦荒地新建水利,开展农业合作化运动,2005年成为河阴镇行政村之一。由于离县城较远,加之没有村级产业项目,村里很多年轻人打包着行囊,远赴他乡外出务工,导致杏花村年轻劳动力流失严重,村集体经济发展缓慢。“对于我们来说,目前最大的困难就是如何寻找新的出路让我们的村民增收致富。”几年前,杏花村党支部书记牛海青感慨道。

图片

2022年,在河阴镇党委、政府的坚强带领下,杏花村党支部通过“抓龙头、铸链条、建集群”方式,抓住种业振兴发展机遇,利用乡村振兴衔接资金420万元实施杏花村冬春小麦“育繁推”一体化种业基地项目,为村民们开辟了一条全新的致富路。为了使种业项目产生的经济效益更可持续,杏花村从实际出发,将原为尼那良种场的工人们充分发动起来,积极投身种业振兴行动,改变传统生产模式,成功构建起党建责任与合作社发展责任融合、支部建设与合作社机制融合、党建质量与发展成果融合,组织横向联建、工作上下联动、支部和合作机制联通的“三融三联”工作模式。在党建品牌“三融三联”工作模式的引领下,杏花村的小麦育种产业发展迅速。2022年底,共实验培育小麦品种8种10亩、大规模繁殖优质冬春小麦品种1个200余亩,村集体经济收入从项目建成前的3000元一跃达到32万元,村民人均增收900元,杏花村也从集体经济弱小的落后村成为了增长迅速的先进村。

图片

杏花村在“三融三联”工作模式推行前期,由于育种技术和人才的限制,村民积极性不高,并且对种业项目建设充满疑虑,为了帮助他们建立劳动致富的决心、信心,村“两委”班子成员深入群众家中,与村民面对面拉家常、摆事实、讲道理、树信心,得到了村民们的支持。如何去打破缺乏技术的僵局呢?杏花村的牛书记想到一个“笨办法”,就是联合乡村振兴指导员、党员、群众将力量共同凝聚在麦芽上。三伏天里,在育种、制种一线上,他们忍受着正午毒辣的日头,在田间巡视,不断查看小麦的长势,额头豆大的汗珠从脸庞滑落滴在土地上。滴滴汗水化作了杏花村党群、干群关系的“连心桥”,拿着自家种的水果去田间看望他们的村民络绎不绝,“村民们的全力支持才是对我们工作的最大肯定。”牛书记激动地说道。

为了使冬春小麦“育繁推”一体化种业基地项目发展规模不断扩大,镇党委、政府指导村“两委”积极开展产业转型,邀请种子公司专家到田间地头开展技术培训,详细地介绍相关的种植知识,共同探讨研究解决村集体经济发展、合作社困难问题等,一次次为村民们排忧解难。很多村民表示:“在党和政府的带领下我们对生活的向往更高了,过上好日子的兴头越来越足了!”

图片

只有敢于探索、敢于尝试,才能让发展前景更广阔。杏花村的“两委”班子永远行走在寻找更好致富机会的路上,他们不惧挑战,不言放弃。眼看着2023年村集体经济迅速增长的基础上,他们紧跟市场需求,转化种植思路,向邻村流转土地50余亩,继续扩大种植规模,总计400余亩耕地全部改种青稞,产量可达85吨,复种箭舌豌豆240余亩,村集体经济可达30余万元。

“我已爱上杏花村这方山水,喜欢上可爱的乡里乡亲,开始享受走在石板路上访村入户时那温暖的阳光,看着村民脸上露出的笑容,阵阵秋风吹过,心里暖意融融。悄然回首过往的艰辛岁月,党建引领“三融三联”的发展模式就像是一束希望的光芒,照亮了我们不断发展前进的道路。”河阴镇杏花村党支部书记牛海青深情地说。